支付的本質是交易,有交易,才會有支付。傳統的支付方式被在線支付不斷蠶食,衍生出萬億新市場。在強者越強的馬太效應下,在線支付的寡頭出現指日可待。
讀過去,看未來。從中國在線支付發展的軌跡中,我們期待未來。
財付通(TenPay)的“原罪”
2004年年底,馬云將支付業務從淘寶分拆出去,獨立為浙江支付寶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隨后支付寶開啟了中國市場在線支付方式,也開啟了小馬哥長期失眠模式。彼時騰訊帝國的全年收入是14億人民幣,80%的收入是來自給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代收話費和QQ游戲,網絡廣告業務只占8%。不缺錢,但是在電商領域卻一直默默無聞。面對在線支付萬億大市場,小馬哥選擇了跟隨戰略,真正意義上的跟隨。阿里的支付寶叫Alipay,那么騰訊的財付通就叫Tenpay吧,看起來也非常的對稱。
財付通就這樣誕生于整個騰訊社交帝國的光榮與夢想。在新成立的團隊沒日沒夜的開發下,財付通測試版很快上線。7個月后,財付通正式上線,其核心業務和支付寶一樣,都是幫助在互聯網上進行交易的雙方完成支付和收款。致力于為互聯網用戶和企業提供安全、便捷、專業的在線支付服務。
產品出來了,誰使用呢? 只能通過QQ和拍拍網引流:為QQ里面的一些游戲提供點卡充值服務、成為拍拍網、網上交易的第三方支付平臺。這兩項業務雖然為財付通帶來了千萬級用戶注冊量,但整體交易體量卻少的可憐。沒有一絲絲顧慮、也沒有一點點防備,孿生兄弟拍拍網很快在C2C市場上未盛即衰,財付通因此雪上加霜。沒有交易屬性支撐的支付平臺就像人類生來背負著原罪,財付通團隊從此活在支付寶的陰影下。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它背后存在的真實含義
2005年,騰訊手上一下多了很多流動資金。于是干了三件大事:
1300萬收購Foxmail,張小龍及其團隊入職騰訊。
在深圳南山高新區買了塊地,啟動騰訊大廈的建設。
重組架構,試圖在即時通訊、游戲、門戶之后謀求新的增長點,成立SNS和電子商務部門。
如果騰訊沒有收購Foxmail,沒有平淡的九年之癢,下面的故事也不會發生了。
微信紅包“偷襲珍珠港”
2014年春節,全國人民除了看春晚,還多了一件全民運動:搶紅包。
起初,微信紅包只不過是一場頭腦風暴,目的是為了增加微信支付的用戶數量。而這場頭腦風暴的起源,是每年春節數萬名騰訊深圳總部員工都會排起長長的隊伍,接過小馬哥親手遞給他們的紅包,這一傳統已經延續了18年之久。當時微信和財付通已經接入了一段時間,但一直未能尋找到突破口。對于用戶而言,支付寶一方面背靠著淘寶天貓的電商業務,另一方面其覆蓋的線下場景甚多,微信支付似乎沒有存在的必要。
然而,恰恰是張小龍沒有親自參與研發細節的微信紅包,成為馬云口中“偷襲珍珠港”的利器。短短三年時間里,微信支付憑借著紅包的病毒式傳播激活了超過4億用戶,搶下至少20%的市場份額。2016年除夕當天,微信紅包收發總量已經高達80.8億元,同比增長超過8倍,吸引了4.2億人參與。如今無論是大型商場還是小販攤檔,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二維碼都是如影相隨。微信紅包逆襲成功,讓微信支付2016年線下份額有趕超支付寶的趨勢。據去年9月微信支付行業運營總監饒謙透露,彼時的微信支付綁卡用戶數就已超過3億。
黃金紅包“百米接力”
在剛過去不久的2017除夕夜,微信雖然徹底退出了“紅包大戰”,但一些微信群里突然出現黃金紅包,又讓它重新成為新年后的輿論主角。“黃金紅包”出現非常低調,此前毫無征兆,目前黃金紅包還在內測階段。除夕夜騰訊CEO馬化騰給員工發放黃金紅包,引起媒體的強烈關注。
黃金紅包與普通紅包有本質上的不同,黃金紅包是一款披著紅包外衣的理財產品,要借助一款叫“騰訊微黃金”的工具,所謂的“騰訊微黃金”是由騰訊和中國工商銀行聯手推出,以工行的黃金產品為基礎,提供在線黃金交易服務。這些黃金可以轉送他人,也可以積存起來,還可以在平臺買賣。但前提是,發放和變現都要先開通“騰訊微黃金”。
對于微信來說,黃金紅包與普通紅包對其互聯網金融布局的意義完全是兩個概念。如果說,此前的普通紅包是用戶間的人情游戲,微信憑借提供支付工具,收取提取手續費與備付金利息(央行已有政策,今年4月17日起該類收益將大幅度降低)。而黃金紅包將是四方游戲,包括發紅包方、收紅包方、微信支付與第三方理財機構(也就是工行)四者。相比普通紅包的用戶金融社交往來的零和游戲,黃金紅包的意義是將其盤活為真正的互聯網金融產品。
非要做個比對的話,黃金紅包如今的意義就同當年支付寶推出的余額寶。往日支付寶只是用戶電商交易使用的一款工具,大量的沉淀資金其實對支付寶的意義有限,余額寶的出現盤活了這塊大蛋糕,讓支付寶上數量龐大的“余額”死水通過余額寶這款理財工具盤活。彼時騰訊支付三大工具微信錢包、財付通、QQ錢包也都推出類似產品,不過基因不匹配收效甚微。
如今黃金紅包的社交屬性非常適合微信平臺,據騰訊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期間微信紅包共收發460億個,如果這些紅包部分轉為黃金紅包,對于騰訊擴張互聯網金融業務線有很大的裨益。但單從產品上來講,類似實物黃金、電子黃金的理財產品并沒有稀奇之處。在騰訊微黃金之前,有螞蟻金服與博時基金合作的“存金寶”、京東金融的“京東黃金”、黃金錢包、黃金管家、黃金樹等諸多產品和企業。
傳統支付巨頭的恐懼
銀聯-VISA 之戰
2002年成立之初,為了打入國際銀行卡支付市場。銀聯和Visa建立了戰略合作,國內商業銀行開始發行銀聯VISA雙幣信用卡。所謂的雙幣就是人民幣和美金,持卡人在境外的消費先通過VISA進行美金結算,然后進行人民幣結算,產生了高額的換匯損失。并且,VISA收取商戶3.5%的手續費。銀聯通過低廉的手續費1%,并且將境外的消費直接進行人民幣結算,迅速的占領了全球50個國家的銀行卡支付。
短短十幾年讓銀聯在全球銀行卡支付領域取代Visa,一躍成為全球第一。
關閉在線支付大門
2004年,馬云找到銀聯上海總部尋求網上支付合作。由于剛剛成立的支付寶交易體量過分的小,銀聯拒絕了這次合作。
銀聯直屬中國人民銀行,是中國銀行卡聯合組織,成立于2002年3月,總部設于上海。銀行卡聯合組織是將不同銀行的系統進行互聯互通,其實就是銀行間的跨行交易清算系統。有了銀聯,不管是哪個銀行的發行的信用卡、借記卡都可以在其他的銀行進行取現、交易。如果是跨境的支付,就更加復雜一點。需要國際交易清算中心進行跨國交易清算。在沒有銀聯之前,境外消費的只能靠現金,或者少量人才有境外銀行發行的VISA或者 Mastercard。
支付寶尋求和銀聯的合作,是看中銀聯已經建立起來的交易清算系統。如果銀聯和支付寶建立了合作,那么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架構可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平臺只需要對接銀聯一家進行交易清算,而不是多家銀行。
可惜的是,銀聯親手關閉了在線支付的大門。而今,銀行卡支付的市場不斷被在線支付蠶食,當銀聯打開門的時候,已經是另外一片天地。
2016年的在線支付市場的交易份額,支付寶占據63%。而銀聯在線支付只有0.68%。
在線支付是未來
2016年,在線支付的體量已超過銀行卡支付,區塊鏈底層技術、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在線支付、貨幣電子化就是未來。
根據波士頓咨詢集團的調研報告,在支付體系中,目前國內銀行卡支付占25%左右,而在線支付卻占27%。其中,支付寶獨家貢獻了68%。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線支付也毫不遜色,占比遠超英國、美國與法國。
在線支付無疑是未來支付方式的主流,而銀聯的在線支付只占市場的0.68%。傳統支付巨頭感受到來自未來深深的恐慌。
我才是老大!支付寶星球崛起。
支付寶世界排名第八
根據Nilson Report的統計數據,支付寶以2015年全年3320億美金的交易額排在第八位,而Paypal卻在第十位。
支付寶的全球戰略也很清晰:設立分支機構、收購在線支付相關的公司、與當地的支付服務公司建立戰略合作。
2015年,螞蟻金服投資印度最大在線支付平臺Paytm,深度布局印度電商市場。與老對手Amazon在印度展開了熟悉的競爭。印度電商市場是下一個中國。
同年,與Uber合作,在68個國家可以用支付寶支付Uber司機。支付寶與老司機合體。
2016年3月,螞蟻金服與高盛集團合作,推進支付寶全球化。支付寶攀上全球最頂級的金融渠道資源。
2016年6月,螞蟻金服購買泰國在線支付平臺Ascend Money 20%的股份。泰國是中國人最喜歡旅游的國家之一。
在歐洲與Wirecard和Concardis合作,給去德國、法國、英國和意大利的中國游客提供在線支付服務。在歐洲,中國游客會買、買、買。
在剛剛過去的圣誕節,芬蘭的圣誕老人小鎮不僅有圣誕老人還有支付寶大人。
支付寶星球崛起,成為星球支付巨頭指日可待。
芒格學院培養新時代商業領袖
每周一篇商業原創案例,撥開現象,洞察商業本質。歡迎加入我們!
芒格學院《新時代商業領袖》課程預告:
芒格學院《新時代商業領袖》線上分享2017年第一期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程與趨勢》
常按二維碼報名
主講嘉賓:邱是
景隆資本互聯網金融首席分析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金融碩士,中國人民大學金融、數學雙學士。
景隆資本,中國最早私募基金公司之一。萬達院線、三峽能源、亞美能源股權投資者,現公司管理資產300億人民幣。
報名的小伙伴可以免費獲得邱是先生對區塊鏈趨勢深度分析的文章。
關于芒格學院:
芒格是巴菲特最親密的伙伴,他與巴菲特做價值投資,共同掌管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2900億美元的資產,也是唯一改變巴菲特終生投資理念的大師。
芒格提出了一個叫lollapalooza的效應,因為他發現,當兩種,三種或四種力量共同作用于同一個方向,得到的通常不僅僅是幾種力量之和;當達到一定程度的質量,常常能產生出量子力學所特有的核裂變,也就是1+1遠遠大于2的效果。而我們芒格學院的經營哲學,就是“以眾人之力解決眾人問題”,通過集合大家的力量達到核裂變效果,以解決大家的問題,讓看似不可能的事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