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本之外的地方接觸到賀賓客這群在朝堂頗有地位的名作者時,條件反射地就會率先貼上文人的標簽,從而招致一些本末倒置的錯誤理解。比如身為王室宗親的屈原,部分學過半篇《離騷》的人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揪住屈原辭賦家的文學身份,丟棄他三閭大夫的政治身份,把他辭賦中宣泄的高潔、激情、理想、愛國之類的感情一五一十地嫁接到他的現實生活中去,從而斷定屈原只適合披著杜若芳草神經兮兮地四處晃蕩,根本不適合做官,做個好官更是無從談起。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確實可以反映一些作者的私心,包括個人的生活心得或者人生際遇,包括生活里積攢的負能量和給自己定下的鵬程之志,但這終究只是作者靈魂的一個側面,在成為一個名垂史冊的作者之前,他們首先是中散,是都尉,是學士,是賓客書監。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借問客從何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