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行為療法的創始人貝克老先生離世的消息得知后,認知行為療法又一次被我翻開理解。
? 并希望運用認知行為療法來做自我療愈。
? 貝克老先生從小跟心理疾病做著無數次斗爭,在他徹底拜托病痛后,認為一定有一種有別于精神分析的療法來治愈心理受傷的來訪者。但這一開始就是一場冒險、孤獨和艱難的旅途,在他研究了認知療法的第14年后,他的療法終于得到了認可。
? 因為貝克老先生知道,他自己是他的第一個病人,他被治愈,那別人也一樣可以。
? 原中德心理醫院門診部主任李孟潮,更是看到了認知療法的靈魂:
它起源于一種愛,一種對真理的愛,對心理健康的愛。
因為年幼的貝克必須像一個堅定而慈祥的父親一般——既要照顧抑郁癥母親的種種情緒,也要努力擺脫自身抑郁癥和恐懼癥的困擾。
? ? 看到“堅定而慈祥的父親”這個字眼時,我的眼眶濕潤。因為我童年里,經常做了“堅定而慈祥的父親”角色來安慰媽媽和面對生活中帶來的種種困難。
? 但值得開心的是,我的內在信念始終留著樂觀主義的一席之地,支撐著我面對每一段困難。
? “自動化思維”是認知療法里的一個核心理念,找到來訪者的自動化思維也是非常關鍵的。像我們的生活中,如果有個自動化思維是“我是不可愛的”,那在遇到困難時就會大腦就會馬上浮現這個念頭。
?
? 這讓我想到我的親密關系,一旦遇到了不好的事或者對方做得不如我所愿,我變開始浮現出一個念頭“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會不會他以后就不需要我了”。
? 而這個自動思維的背后,如果是咨詢師會給我做更加深入的核心信念和中間信念的推倒。
? 當人的自動化思維處于消極的時候,人就會陷入無限的深淵當中。如果對于精神分析來說,這說明人們往往看不清自己內在的冰山,從出生后就被社會的各種倫理道德所束縛,最后變成了戴著面具生活的人。
? 有句話說得好,你連你自己都不懂,你還怎么懂別人呢?
? 認知行為療法還有一個找證據技術,比如。當你說你的老公不是個好老公時,咨詢師會問你,你從哪里得知他不是個好老公。當你說出123點時。咨詢師會再問,那是不是有這123點就一定不是好老公嗎?能不能找出他是好老公的證據來?
? 這就引導來訪者往好的信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