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風不老
前幾天,無意中寫了一篇叫做《離職后,你與前東家關系如何?》的文章,沒想到因此受到了一些關注,也引發了一些討論。
其實對我而言,從2010年9月8日作為一名大四學生在單位實習以來,就一直未曾離開過。在這將近6年的時間里,曾經有過許多更好的選擇,可最終還是選擇堅守。如今回過頭去看,畢業后的留下,既是順理成章,也是必然選擇。
由于是傳統媒體行業,在新媒體的沖擊之下,體制弊端日益顯現,人員流動性也特別大。粗略估計,在這6年里,我在這鐵打的營盤里,至少送走了一百多位流水的兵。久則兩三年,短則十天半月,如過江之鯽般前赴后繼。以至于上次開集體會議,領導還自嘲說這里已經儼然成了“人才輸送基地”。
那么,他們到底為什么而辭職呢?細細回想,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面包與愛情間的取舍
?有一位姐姐,從畢業實習開始在部門呆了3年,屬于“開國元勛”那種,一路見證著欄目的發展。沒想到在結婚前突然辭職了。
剛開始的時候,我很不理解,難道面包與愛情不能兼得嗎?不過后來逐漸明了,都知道在新聞行業里流傳著這么一句話:“把女的當男的用,把男的當畜生用。”
辭職前同事問起原因,這位姐姐略帶憂傷地說,婆婆希望她能夠照顧家庭,不要從事這么奔波的工作。于是,她妥協了,聽從婆家的建議選擇了一份相對輕松的工作。
2、體制外與體制內的選擇
由于體制上的限制,我們單位目前的用人結構大致可以分為五種:一是財政撥款的在編人員;二是單位為主體的聘用人員;三是單位旗下產業公司借用人員;四是勞務派遣人員;五是部門聘用人員。
隨著近幾年事業單位用人制度的調整,讓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編制”是少之又少,因此其他用工形式的群體比例也來也大。許多渴望進入體制內的人紛紛走上了考公務員的道路。
有一位小伙子,來部門兩三個月之后,覺得自己還是想要進體制內,喜歡公務員這個“鐵飯碗”,于是當機立斷辭職,回家啃起了書本。第一年,筆試成績不錯順利進入面試,結果功敗垂成。第二年,又接著考,過五關斬六將之后終于考進了,如今成了一位小科員。
3、忙碌奔波與按部就班的妥協
新聞記者到底有多苦逼?不禁想起一個“大師體”的段子:
有人問大師:“大師,我是個記者,每天準備采訪提綱、去采訪、寫稿,還要24小時開機,吃也吃不好,誰也睡不好,我該怎么辦?”大師右手拍左胸,不語。那人有點頓悟:“您是說不要抱怨,要對得起心中夢想,對嗎?”大師搖了搖頭說:“我出家以前也是記者!今天聽你又說這些,心有點堵···”
有一位家境優越的男生剛來部門不到一周,那段時間剛巧臨近春節,比較多重大活動,而且一般在晚上。于是,在某個雷雨交加的夜晚,這位跟隨外出采訪的男生不幸淋了個落湯雞。
結果回家后,父母開門看到又累又餓的兒子,立馬愛子心切,直接打電話過來辭職了。后來,他在父母的安排下進了一個待遇不錯的單位,過起了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生活。
4、平臺與平臺之間的跳躍
對于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來說,或許先找到一份工作穩定下來是當務之急,可對于已經在一個崗位上待了一些時日的職場中人來說,或許更需要的是不斷往更高更好的平臺去。
有一位新聞科班出生的小姑娘,畢業后選擇回家鄉就業,于是到了我們部門。因為基本功扎實,人又努力上進,在這個行業成長得很快,后來剛巧深圳一家媒體單位招人,她就幸運地抓住了這根橄欖枝。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每一位職場人士心中自有一桿秤,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也大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分析了這批“流水的兵”為什么要辭職的幾大類原因之后,我也講講自己為何要在這個鐵打的營盤里堅守6年。
1、興趣愛好是最猛的雞血
掐指一算,我已經在同一個單位同一個部門呆了整整5年零8個月了,寫過兩百多篇各種類型的深度專題以及超過2000篇各種題材的新聞稿件。
記得2013年12月份到汕頭參加大粵東高峰論壇的時候,有幸在后臺VIP室采訪到中國銀河證券的總裁左小蕾女士。采訪結束后,她問我為什么會選擇這個職業?我當時回答說:這是我一輩子最大的本事,也是最大的快樂。
高考填志愿的時候,父母原本建議我讀師范類專業,因為畢業出來當個老師對女孩子而言是一份挺穩定的職業。可我一心想從事與文字有關的工作,于是義無反顧地選了新聞專業。從大四進入這個行業開始,就這么順風順水地走了下來。
說實話,這么多年以來,也曾經有過很多選擇,甚至有過放棄的念頭,可當這份工作是我自己所喜歡的時候,心里又像打了雞血一樣充滿干勁。
2、自由度是最關鍵的條件
我一直自詡為是一個放縱不羈愛自由的姑娘,在生活的茍且之外尚追求詩和遠方。這么多年以來,有很多很好的工作找上門來,可我權衡之下還是放棄了。比如,我現在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安排自己的工作,換句話說是有一定的話語權。可如果換做是機關單位,估計只能按部就班地端茶倒水看報紙寫材料,又或者在企業中朝九晚五消磨耐心。
雖然記者這個職業比較辛苦,但相對還是比較自由的。當然,我也一直相信,你所擁有的自由度是跟個人能力掛鉤的。對于我這樣一個追求自由的人而言,如今能夠極大程度地擁有自由,夫復何求?
3、人脈是最強大的資源
隨著新媒體的迅速崛起,目前傳統媒體的確面臨著巨大的沖擊與考驗。但不可否認,在三四線小城市中,這樣的平臺還是有一定集聚效應的。
尤其是做了幾年的財經欄目,與各行各業的接觸逐漸多了。當你把這些人脈轉化成資源的時候,無論是工作還是其他方面,自然而然可以得心應手。那么,與其跳槽到一個陌生的單位里摸著石頭過河,倒不如在熟悉的領域中如魚得水。
從以前只會關注娛樂八卦到如今關注GDP、CPI各種數據,從以前寫著無病呻吟的文章到如今剖析各種政策走勢,從以前安靜內斂不愿與人多交流到如今沉著老練地應付各種采訪,我覺得好多事情發生了改變,但又似乎沒變,因為這是自己所熱愛的職業,并且會一直堅守下去。
而對正在職場中摸爬滾打的你們,或許也跟我一樣在一份工作中堅持了很多年,又或許正在面臨向左走還是向右走的抉擇關口,再或者已經從一個行業轉到了另一個行業中去。無論哪一種,最重要的是要明確內心的想法,并且清楚自己對這份工作最在乎的是什么。
如果你想穩定,那就選擇一份相對輕松的工作;如果你想拼搏,那就找一個有前景的職業;如果你要自由,那就尋找這樣一個平臺。
套用哈姆雷特的話來說,辭職還是堅守,這是一個問題,而且恐怕還是一道有難度的必選題。但就如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相信每一個職場人心中也有自己的考量與抉擇。
其實,不管是辭職還是堅守,最關鍵的是不要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