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分享的主題是《怎么樣去制作出讓用戶尖叫的活動》。這標題可能會稍微有一些夸張,但確實是我們做活動策劃的小伙伴都會希望發生的事情。
一、活動必須圍繞用戶的需求策劃
用戶參與活動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底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參加我們的活動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人類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滿足需求,不管是物質需求還是精神需求,吃飯喝水是為了滿足生理需求。在家里裝一個防盜門呢是為了滿足安全需求,扶老奶奶過馬路可能是為了獲得心理滿足感,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或者單純覺得老人很可憐,為了消除內心這種不舒適的同情感,那這些也都是需求。
所以我們要說的黃金定律就是策劃活動之前,先想一想我們這個活動要滿足用戶什么需求,用戶是不是確實有這個需求,想清楚這一層,我們再進一步想一想怎么樣來滿足這個需求對用戶性價比比較高,比如說用戶的需求,如果只是小小的娛樂一下,那需求呢也不是很強烈,可有可無,但需要付出的是80個小時的無聊工作,那他很可能呢就不會參加這樣的活動了,所以說我們要想清楚用戶的需求以及怎么去滿足用戶的需求,圍繞這些去策劃活動會達到很好的效果。
在做活動的策劃之前,我建議大家首先是要明確的寫下來,我們這個活動滿足的是用戶什么需求,一切的方案,我們都圍繞這一個需求來策劃,那我們怎么決定我們要滿足用戶的什么需求呢?
通常這一點上有一個最基本的判斷方法,就是我們所運營的產品,它滿足的是用戶什么需求,我們的活動也就是去滿足用戶什么需求,也就是說活動針對產品走。這樣通常是沒有錯的,比如說先后問答這個產品可以讓大家的問題的快速的解答,讓大家提升知識技能,那我們策劃一些讓大家提升知識技能或者幫大家解決問題的活動,這是很符合用戶需求的,因為我們知道很多用戶本來就是為了這個目的才來到這里了,他們有這個需求,所以這樣的活動反響一定還是還不錯的,或者至少是沒有太大的問題的。
那又或者呢另外還有一些用戶屬于那種經常幫別人解答問題的答主,他們可能有問題需要獲得解答概念,可能沒有,但他們經常回答問題的行為,告訴我們他們應該還有別的需求,比如說是為了提升個人知名度或者是擴展人脈圈,或者是為了賺錢或者有其他什么目的。當然這個時候需求不那么明顯,我們也可以嘗試去都來給他們了解他們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去圍繞這個需求做活動。
需求還有深淺之分,比如說我上面說的用戶在先后問答是為了解決問題獲取知識,這就是一個淺層次的需求,這個淺層次的需求,是為了更深一層的需求服務,更深一層的需求,可能就是當我們給出了問題獲得了知識之后,可能就是可以更好更順利地完成工作,那更好更順利地完成工作,又可以再引伸到再深一層次的需求,就是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
所以我們在深化活動的時候呢有很多種不同層次的需求可以去滿足,我們選擇哪個層次都是沒有錯的,但可能選擇一個層次會比另外一個層次要好,這個往往是跟你所能覆蓋和吸引到啊來參加活動的用戶人數以及用戶類型有關系,這就是一個比較復雜的話題了。不過呢總之,不管滿足哪個層次的需求都沒有錯,越淺的需求越直接和產品結合越緊密,越深的需求往往跟產品結合不是那么緊密,甚至到了特別深的時候可能和產品感覺是脫節的。但這樣的需求呢往往是最強烈最能夠打動用戶的,所以大家找一個平衡就好,沒有什么對或者錯的。
但是有一個情況需要注意,就是如果我們是想激活一部分已經不太活躍的用戶,我們可以盡量給用戶一些新鮮的刺激感,這種刺激感來源于深層次的需求的滿足,因為表面的淺層次的需求滿足你的產品里面一直都有,但是已經刺激不動彈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找一個深層次的需求,我們會發現淺層次的需求是滿足深層次需求的步驟,或者說工具,既然原先的步驟工具不能夠讓用戶興奮了,那么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換一個步驟工具,比如說淺層次的需求是學習知識解決問題,深層的需求,是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那么學習知識解決問題已經刺激不了用戶了,呢我們就可以用另外一個能夠幫助用戶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的內容來做活動,比如說這個職場社交或者這個招聘相關的活動,那我們怎么去了解用戶使用我們產品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呢?
二、通過幾方面了解用戶的需求
那要了解這個事情,我們最快的方法就是直接問產品部門的小伙伴,雖然運營呢對自己運營的這個東西可能也會有了解以及自己的理解,但畢竟產品部門的同事才是把產品做出來的人,那他們可能會運營,有更深層次了解,但我們要注意的是不要隨便逮著一個產品部門同事就問我們盡量去問這個產品的主要負責人,甚至創始人。那在創業公司里面,我們一般可能要問這個創始人或者這個產品合伙人,再大一點的公司呢,可能是在這個產品里面坐的時間比較長的產品經理,那些沒有長時間在這個產品里面做過同事對于產品滿足用戶什么需求的理解可能真的是相對還是比較淺薄的,屬于想當然的級別不一定比運營的理解要深刻。
另外,如果公司有這個資深的在公司做的時間比較長的用戶研究的小伙伴,那問他們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他們雖然不是從產品的創造者的角度出發看它們是在這個一線最近距離的,用最科學的方法去了解用戶,對于產品的感知的人,他們或許不了解產品可以滿足用戶什么需求,但他們至少知道用戶覺得產品滿足了他們什么需求,大家不要小看用戶研究這個部門,我們做運營的小伙伴可能是接觸用戶最多的,但在我們接觸的過程當中并不會去用了很科學的方法來保證用戶給我們最真實客觀的反饋,而這個正是優秀的用戶研究,可以做到事情研究方法本身呢也是一門需要專業訓練的技能,那他們已經幫我們把這個工作做了,我們完全可以去用他們的這個得出來的結論。
在跟這個產品和用研了解用戶需求的時候,我們要注意的一點就是自己的詢問方式要稍微有一點啊藝術感,我們盡量用中立的開放式的問題來詢問。
所謂開放式的問題就是需要對方自己提供答案的,這種問題區別于封閉式問題,封閉式問題是你提供這個答案讓對方選擇,比如說你喜歡吃什么菜就是一個開放問題,你喜歡吃魚香肉絲還是宮保雞丁,這個時候需要對方做選擇題,就是一個封閉式的問題了。
又比如說你喜歡吃魚香肉絲嗎?這個問題他也是一個封閉式的問題,因為你所需要給出的答案是從喜歡或者不喜歡你們作出選擇。那也就是說,所謂開放式的問題,就是說你的問題沒有辦法被改寫成一個選擇題,那沒有辦法改寫的就是一個開放式問題,我們盡量去問開放這個問題,那為什么我們要用這樣的開放式的問題呢?因為你給出的選擇不一定是正確的,里面不一定有對方想給的答案,但如果你這樣問了對方有可能會覺得給出一個你沒有提供的答案會比較尷尬,可能呢它就會直接從你給的都不太代表它的想法的答案里面學了,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問題問錯了,對方又不是那種覺得必須把真理告訴你的人,你就很有可能給了對方一個誤導你的機會它無論怎么選答案都是錯的。
另外這種是或者否類的封閉式問題,有的時候還會讓對方容易讓對方的感產生傾向性,特別是如果你的問題描述本身就會讓人覺得你自己有傾向性的時候,比如說你可以問魚香肉絲是深受人們歡迎的菜式,也是我的拿手菜,你也喜歡吃嗎?那你聽一下這個問題,他的感覺就好像就好像說大家都很喜歡這個菜式,這個也是我很得意的拿手菜,就是說這樣的情況下,你讓對方去回答你做,我不喜歡吃這個東西,這個是就非常的尷尬,是吧?對方得鼓起特別大的勇氣才能夠打擊你,但對方又何必要這么做呢?
所以說,只要他不是特別厭惡影響弱視,他就有很大的概率會讓你,那你獲得答案又不正確了,所以我們盡量去給這種立場中立的開放式的問題,這樣能夠獲得最準確最客觀的答案和反饋。那當然,如果你實在沒有辦法去問產品公司,也沒有用研的話,又或者當你覺得他們給你答案你不太滿意,你也可以去問用戶,通過用戶就是一門大學問了,他不想問產品會有那么簡單,直接產品和用研相當于是給了你一個濃縮的,代表了很多人意見的答案,那么用戶呢就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說你問的用戶可能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個體,他不一定代表所有的用戶,你問的那一個用戶呢也不一定愿意跟你交流,說不定就被你騷擾了,或者這個用戶可能語文表達能力不太好,沒辦法描述清楚自己的想法。
總結:
1、了解用戶需求有3問。
一問產品部門小伙伴;
二問用研(用戶研究人員);
三問公司創始人;
2、采用中立的開放式問題來詢問用戶;
三、與用戶交流的方式
那更多的情況下,可能是說你去問用戶的時候,你問的方法可能不一定對,那如果你問的方法不對,他就不會愿意跟你去敞開心扉,比如說一個人用先后問答的目的是裝逼,但當你直接問他,他用先后問答的目的是什么?他多半不會告訴你說的需求就是裝逼是吧?
那這個答案會很尷尬,他肯定不這么回答那所以說我們針對注冊用戶的時候就會遇到這樣的非常多不可控的問題,那也需要非常專業的一些訓練才能做好這些事情,所以建議大家在沒有專業訓練的前提下還是盡量去問產品和用研的小伙伴就好,那我們實在要去問用戶的話,比如說你可能想知道某一種形式的活動他們是不是感興趣或者你設計了一個可能導致他們會愿意轉發分享的環節,你想知道他們是不是真的會愿意轉發分享?那如果真的要去問用戶,那這里也有幾個小技巧可以用我下面說一些最容易操作的內容。
首先呢我們要決定具體是問哪些用戶問幾個人,人數方面呢,我不建議只問一個人,最好能夠一開始先問3到5個人,但是如果不是什么重大的活動,這個時候也沒有必要超過十個人。
那如果問完這3到5個人,發現他們提供了一些你之前沒有想到的信息,你可以再進一步多問一些人,根據他們的回答,圍繞他們的回答再去、生成一些新的問題,多問一些人,那多么一些人大概問多少個,我建議是最多不要超過35到40個,那超過這么多個也沒有特別大的必要,也不會給你更好的結果。
但是我們在選人的時候,首先要想清楚我們要的是什么群體,比如說這個活動可能不是針對所有用戶的指針的用戶或者我們覺得重點是女用戶,那么我們選的這個用戶就必須從你用戶里面選出,那男用戶就沒有意義了。
如果男女我們都想要,但我們憑感覺就知道說男用戶和女用戶對這個活動的反應可能不太一樣,我們反而就要分開了,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必須要男用戶里面問一些,女用戶里面再問一些,這個時候我們剛才不是說問三五個用戶就可以了,那這個時候呢因為我們有兩種不同類型的人,我們覺得他們兩個會不一樣,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每種用戶都跟三五個男的問三五個,女的也問三五個,按照你覺得可能會造成這種比較大的差異的特征分好類,分好類以后,每個類都選擇這么多人來問。
這個用來分類特征不一定是男女,也可能是年齡或者地域或者產品使用習慣使用時長等等,盡量不要總是選擇我們自己特別聊得來的或者那種特別活躍的用戶,因為這樣的用戶,他給你的答案很有可能就是你理想中的答案,但是不代表絕大多數用戶的反映,所以我們要精準的去找到那些,我們希望去通過活動去引導那些用戶那這樣的詢問。我們一般在這個微信技術上都可以進行,用用什么方式其實都一樣,但是盡量大家去用這種實時聊天的方式不要去用那種一問一答這種不實時的工具,比如說像論壇、貼吧。
如果你打算問的問題比較簡單,就一兩個問題,那么我們就盡量去打聽用戶了,這樣對用戶的負擔小,也更樂意配合你。
那如果你打算問的問題比較復雜或者比較多,到了一種程度,就是說你覺得可能中途用戶就覺得很麻煩了,就不想回答了。那問的問題比較多,那以視頻或者語音形式的這樣用戶不太容易退出。那在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正好可以首先問一些不太難也不涉及用戶隱私的問題,來熱一下身就避免,用戶上來就覺得問題比較難或者問題比較尷尬,就不想跟你聊了。因為這樣,用戶產生了一種抵觸的情緒,你接下來就沒辦法聊了,所以我們要先熱身。
我們熱身的這些問題呢,就是主要是用來建立你和用戶之間的信任感,同時也是讓用戶覺得放松。特別是你第一次接觸的用戶,這樣的問題的會比較有幫助。那我就舉個例子,比如說你是什么時候開始用我們這個產品的,那這樣的問題也不太涉及隱私,也很容易回答對吧。我們就可以用這樣的問題來開始。
但是如果你的這個問題一共就那么一兩個也不是很復雜的話,那就直接單刀直入地問他們就打,質問他們就好了,就不要說太多廢話了,那不管要不要熱身,進入正題之后,我們還是盡量去問剛才所提到的那種中立式的開放問題,盡量避免太多封閉式的問題,但是偶爾出現一兩個是可以的,還有傾向的問題是絕對不能有的,避免這個用戶覺得就是被你被你給你誘導的,必須要回答某一個答案。
總結:
1、詢問時,選擇用戶人數不宜過多,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2、選擇與用戶交流的工具要實時,選擇語言、視頻形式比較好;
3、進入正式話題前要有熱身,通過熱身去建立你和用戶之間的信任感;
四、與用戶交流中的一些禁忌
另外!我們要盡量去避免一些涉及到像電話住址、財務狀況、身高、體重這樣的可能會被列為隱私的信息,特別是涉及到錢的問題,用戶會特別敏感,那我們現在就不要問,如果必須要涉及到錢,比如說我們的目的就是讓用戶愿意在這個活動里多花錢,那一般有其他的方式來問,這種其他的方式,需要讓用戶覺得你,就是他們沒有給你一個消費的承諾,而且沒有暴露自己的經濟狀況。比如說我們想組織的是戶外活動,組織一群人去登山,我們想知道的事,你會在我們這個活動中花多少錢,那根據這個我們就會去策劃我們這個活動,他大概是個什么樣的消費水平,但是如果我們直接問這樣的問題,用戶就會感到不舒適,就是你是在推銷,活動要他們花錢。
那如果我們換一種方法,就說你過去一年在戶外活動上花了多少錢,好像是不是就好一點,就是讓用戶覺得不確定是不是在推銷了,好像聽起來不太像推銷了,然后我們就可以通過他過去這一年的消費水平,推出他現在可能的消費水平,那當然了,可能這個問題還是涉及到錢了,還是會讓用戶覺得有點尷尬,那我們還可以再改一改那我們還可以怎么問呢?
如果我們想再避免尷尬,再少尷尬一點,我們就可以不要問錢的問題,我們就問你過去一年有沒有參加過戶外活動好沒有涉及到錢吧,然后如果他說他參加了,我們再問你過去一年參加過哪些戶外活動。用戶就不會覺得那么尷尬了,但實際上呢我們可以通過它的回答來推測出他的消費水平,那這個推測是怎么來的呢?
比如說用戶回答我們說他過去一年參加的都是那種什么橫穿沙漠、尋找樓蘭古城啊,那我們可能就可以推測他是一個很資深的玩家,他裝備比較齊全,過去已經花掉很多錢了,在這項活動上,他的這個消費的習慣可能已經培養出來了,或者至少說他是知道這個戶外活動的這個行情的,他知道應該花多少錢,那如果他就是去本市周邊那個玻璃棧道或者隨便爬爬山,還有情緒比較低,可能他就消費比較少,那如果都沒有參加過類似的活動,或者說最近一年沒有參加這種活動,那么通常來說呢這樣的人新人剛開始一項娛樂活動的時候或者已經很久沒有做這個活動的時候,愿意花的錢呢也會比較少,是不是他可能都不知道這個合理的價錢是多少,所以他就不太愿意往這投錢,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問的只是你有沒有參加過戶外活動以及你參加都是哪些活動?
但實際上我們是在沒有問錢的問題的時候,就已經把想問的錢的問題問過了,我們了解了所有想了解的信息。總的來說呢就是類似于這樣,我們要去盡量把這個想想問的這種敏感的問題全部都繞著彎去問掉,那大家要特別注意一點,就是整個過程當中呢不管用戶怎么回答,我們都要保持一個比較中立的態度,就不要對用戶的答案去贊同或者反對,或者呢也不要不經意的去流露出那種可能無法理解用戶的那種語氣或表情,這樣的話,你會讓他們覺得就是不好意思再繼續說下去了,會覺得比較難堪的。
他們接下來就不一定跟你說實話了,或者是他們可能走向另外一個階段,他把自己的觀點用原來更夸張的程度改變出來,能影響到我們來做這個最后的判斷。
那我們知道了用戶的需求是什么就可以決定說我們要滿足這個需求,那我們通過活動來滿足這個需求,就要決定怎么去在活動中滿足這個需求了。
那最差的方案呢是在獎品當中去滿足用戶的需求,最好的方案呢是在參與過程中去滿足用戶的需求。
我舉一個例子,獎品當中滿足用戶的需求,就好比說用戶的需求就是獲得這個運營類的知識,那你的活動設計當中呢獎品是這個運營類的書籍,可以給用戶知識,但是用戶需要做的事情呢和運營類的知識沒有關系,而是需要去唱一首歌,這個時候呢這個活動可能就不是很好了,因為除非用戶,某一個用戶特別喜歡唱歌,否則唱歌對用戶來說可能是不太感冒的事情,這個時候用戶會做什么呢?這個時候用戶會干的事情呢就是開始無意識的做一種性價比的比較,他會想這本運營書籍可以給我帶來多少價值,以及呢為了不要這本書,我需要唱這首歌會給我帶來多少損失,如果剛好用戶特別喜歡唱歌,給他說唱首歌就能多本書,他可能就會參加。
本來我就喜歡唱歌,做我很喜歡的事情,我還能讀一本書,那我肯定愿意參加對吧,但是大部分用戶呢可能又不是這個樣子,大部分用戶呢可能并沒有那么熱愛唱歌,那如果我們碰到的用戶都是像五音不全的,或者是沒有接觸過錄歌都不知道怎么錄下來,他可能就要猶豫了,因為這個事情對他來說可能會造成尷尬或者麻煩。那如果這本書是120塊錢的書,他覺得尷尬或者麻煩可能就不會參加了。
那如果說我們這本書呢是一本價值連城的限量版的書,可能一萬塊錢才買得到或者都買不到,也許這個用戶雖然覺得尷尬和麻煩,還要再猶豫一下,也許他會想買這本書或者想得到這本書,但如果他又必須說這個活動的設置說必須要人氣最高才可以獲得這本書,那意味著這個用戶它必須去拉朋友投票,這更麻煩了,這個時候他還不一定能得到這本書,那他肯定就放棄了,所以說用戶一直會去做這樣的性價比的,比較那我們會看到在上任這個例子當中,獎品是滿足用戶需求的過程,不滿足用戶需求,那用戶呢就會進入這種來來回回比較性價比的心理狀態,那如果一定要出現這樣的狀態,我們就盡量把這個獎品設置的性價比高一點,讓用戶需要為這件事情付出的代價少一點。
當然有的時候是沒有辦法,讓用戶必須做一些會讓他們痛苦的事情,讓我們盡量的去縮小他們的痛苦,然后我們把這個獎品設置的好一點,但有可能的話,我們盡量呢還是避免做這樣的活動,盡量不要去做這樣的活動,我們盡量去讓這個活動中我們希望用戶做的事情,我們希望用戶完成的任務這個這個事情,這個任務本身就去滿足用戶的需求,當我們做的這個事情的本身就可以滿足用戶需求的時候,就可以避免用戶去做這個性價比的思考。
比如說這個需求是獲取知識,那我們直接去做一些獲取知識的活動,比如說什么猜書啊或者大咖分享啊交流答疑啊這樣的活動,再就是在這個活動內容中去滿足用戶需求了,那只要參加活動就一定滿足需求,而且除了滿足需求之外,不用做什么額外的和需求無關的事情,這樣對用戶來說可能就是比較舒服的,性價比就很高,用戶也就很愿意參加了。
那最后總結一下要做出讓用戶愿意參加的活動,首先我們去圍繞用戶確實存在的需求去設計活動,讓活動去滿足用戶的需求。其次呢是我們要盡量讓這個滿足需求的過程,性價比高一點,盡量在過程本身就是在滿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