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
家里的老人也常說“隔行如隔山”
當我們干任何事情的時候,總是覺得有經(jīng)驗可循,并且覺得自己只要拼命就會成功,其實專業(yè)比拼命重要100倍。
馬云也說過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會很美好,但絕大多數(shù)人都死在明天晚上。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總是會糾結(jié)到底是努力重要還是專業(yè)更重要。
這就好像是辯論的正反方,世界的萬物,都有正反面。都有正反方,它們各自占據(jù)自己的一套說辭,將自己的一方說的讓人們聽了覺得正確。
對于沒有基礎(chǔ)的我們來說,我覺得方向加努力更加重要,因為,在這個迷茫的階段,你不可能光努力,但是不知道你要去哪個方向,將頭撞向每一面,然后血流不止的說,自己努力了沒有成功。還很氣餒,容易放棄。
但是如果你突然闖入一個新的領(lǐng)域,找到了一個師傅或者導(dǎo)師,你就有了方向,朝著一個方向使勁,努力。這個方向就是專業(yè),這就是前面說道的,專業(yè)比拼命重要100倍。
但是第二種情況,當我們已經(jīng)在某一個專業(yè)有了一些建樹的時候,努力就比專業(yè)更尤為重要,在專業(yè)以上,我們要做的是重復(fù)1萬次,甚至更多次重復(fù)的工作,為的只是那0.001%的提升。你不努力,不堅持不吃苦,拿什么去提升。
很多名人都是因為重復(fù)而成功,那就是愛迪生。
他的實驗開始著手于燈絲的材料:用傳統(tǒng)的炭條作燈絲,一通電燈絲就斷了。用釕、鉻等金屬作燈絲,通電后,亮了片刻就被燒斷。用白金絲作燈絲,效果也不理想。就這樣,愛迪生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失敗,很多專家都認為電燈的前途黯淡。英國一些著名專家甚至譏諷愛迪生的研究是“毫無意義的”。一些記者也報道:“愛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愛迪生面對失敗,面對所有人的冷嘲熱諷,愛迪生沒有退卻。他明白,失敗乃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敗,意味著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1879年10月,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愛迪生的老朋友麥肯基來看望他。愛迪生望著麥肯基說話時一晃一晃的長胡須,突然眼睛一亮,說:“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麥肯基剪下一綹交給愛迪生。愛迪生滿懷信心地挑選了幾根粗胡子,進行炭化處理,然后裝在燈泡里。可令人遺憾的是,試驗結(jié)果也不理想。“那就用我的頭發(fā)試試看,沒準還行。”麥肯基說。這句話深深的觸動了愛迪生,但他明白,頭發(fā)與胡須性質(zhì)一樣,于是沒有采納老人的意見。愛迪生走身,準備為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思地幫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線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線,為什么不試棉線呢?”
麥肯基毫不猶豫地解開外套,撕下一片棉線織成的布,遞給愛迪生。愛迪生把棉線放在在U形密閉坩堝里,用高溫處理。愛迪生用鑷子夾住炭化棉線。準備將它裝在燈泡內(nèi)。可由于炭化棉線又細又脆,加上愛迪生過于緊張,拿鑷子的手微微顫抖,因此棉線被夾斷了。最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愛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線裝進了燈泡。此時,夜幕正在降臨,愛迪生的助手把燈泡里的空氣抽走,并將燈泡安在燈座上,一切工作就緒,大家靜靜地等待著結(jié)果。接通電源,燈泡發(fā)出金黃色的光輝,把整個實驗室照得通亮。13個月的艱苦奮斗,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終于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如果愛迪生不重復(fù),簡單做這個工作,就不會有咱們現(xiàn)在的燈火通明。也許現(xiàn)在我們還在點著更高級的煤油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