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蕾 宜昌 焦點中級七期我堅持分享第183天
昨天晚上劉老師臨時改變主意,他暫時不做咨詢展示,而主要是答疑解惑。每次在這樣的課堂上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而這次課程我最大的收獲是:
一、劉老師的課本身就是一場“別致”的咨詢,也就是說他就是每時每刻都在焦點,講課、課程設置、推動大家學習、答疑解惑都滲透著焦點的理念,他是真正的焦點人。
二、當學員向他拋出問題時,他相信對方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他不評判、不直接指導,而是啟發對方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有學員問:“當朋友拋出一個兩難的問題,不知道如何選擇的情況下,我也很糾結,不知道該怎么辦?”老師沒有立刻給他解答,而是一步一步引導:1.如果她是你的來訪者的話,你怎么做可能會幫助到她?學員不確定地答:“我還是應該讓她自己判斷吧!”2.還可能會怎么樣做?3.誰是專家,用我們焦點知識來看,怎么做可能會幫助到他?4、.自己先調整到什么狀態,才可能會幫助到他?學員說:“我不能預設,應該保存中立,陪著她去找到答案”。6、再來梳理一下,怎么做可能幫助到來訪者?學員回答:“不知道是不是?”7.你感覺是這樣嗎?到底是還是不是呢?學員說:“感覺知道道理,處理起來不好做?”8.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原因……繼續修煉,劉老師真誠地說。
三、咨詢沒有固定的程序,法無定法,活學活用。根據來訪者的情況而定,根據所聊的事情而定!
四、“躲貓貓” 的故事給我一些啟發。我們剛開始做咨詢時,很容易不自覺把自己擺在專家的位置,著急幫來訪者解決問題,而又忽視了來訪者才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劉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很形象的故事:讓我對這一觀點有了深刻的認識。
故事是這樣的:“在湍急的河邊,你想過河,卻沒有合適的方法。這時,又來了一個人,他正準備過河。你趕緊躲在河邊的石頭后面,看他是怎么過河的。”我大致記下了這么多,老師是要告訴我們:做咨詢師時,我們要站在來訪者的后面,退后一步,看他如何一步一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我們只是陪伴他,引導他發現自己的資源和力量。相信來訪者是有能力解決自己問題的,即使我們不知道,也沒關系,他知道,我們只需要充分的相信。
聽了劉老師的課,我反思我在生活其實還有很多沒有焦點化,比如和孩子交流還是會預設、武斷地強加自己的觀點給孩子,還做不到完全焦點化的思維。無論是生活和咨詢中,沒有百分百地相信。
我可能泡得還不夠久,可能用得還不夠多。無論怎樣,堅持走著,深挖一口井,等回過頭再來看時,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