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7希羽讀書會分享有感
一、易生痛苦煩惱的幾個關鍵點:
1因果倒置 反果為因
2果上執著 拽著過去不放
3糾結做自己還是做別人眼中的自己
(我想成為的人,與他人想讓我成為的人之間的矛盾)
4解讀能力弱,誤會,誤解。
客觀事實+主觀負面解讀=痛苦煩惱的認識。
易停留在表面理解,并強化傷害。缺乏深入,思考。
5印證傷害,歸因外緣。有什么眼睛就捕捉什么信息。觀他人過患,傳他人過患。倒歸第2點,形成循環。
二、被討厭的故事(環節)的啟示:
1接納是認清當下;改變是著眼未來
2接納:活在當下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3改變,就是做自己不擅長的事
4滿足“客戶”需要。
(賈老師說:“能用什么解決,就用什么,能用錢解決就用……給他。”)
5共情:我想到的是四攝:布施 同事 利行 愛語。
給孩子小餅干屬于財物布施,同他一起彈琴屬于同事,陪寫作業,單純的陪伴,不講話,屬于利行和無畏布施。(詳見附贈)
6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滿足他人;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滿足自己。
7做想成為的那個自己,沒有能不能,只有肯不肯。(見附圖)
三、幸福小貼士分享:
1不評價:評價是縱向的。鼓勵是橫向的。
2不比較:比較就會煩惱,若非要比較,只和自己比,縱向比。看自己今天哪里進步哪里退步了,了解需要在哪里下功夫。
不要做橫向比較。每個人的因緣不同,同卵雙胞胎父母都一樣,人生都會不同。比較,是痛苦煩惱的根源。
3觀功念恩:看他人功勞,念人恩澤。(對治觀他人過患。)
4果上隨緣,因上努力。
這句話,還有幾個不同表述的變種,也提一下,或許大家也耳熟能詳。
但求付出,不執回報
只問耕耘,不執收獲
盡人事,聽天命。
前兩個,是修:“止”,是踩剎車。
第三個,是修:“行”,是給油門。
止惡,揚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第四個則是:幸福的根本法則。
附贈:小知識:
簡單講下四攝:
布施,同事,利行,愛語。
我們經常祈求說求某某圣賢的加持攝受,就是這意思。
一、布施:
布施分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財物布施:你有好東西,好吃的,好喝的,就拿出來分享,布施給他人。
法布施:你有幸福的方法,就介紹給大家,網上有很多生活小妙招,也都是啊,做飯,晾衣服,各種都有。包括來讀書會分享。
無畏布施:人家要孤單走夜路,不敢去,你說別怕,我陪你去。人家寫作業需要你坐邊上陪,你就坐邊上陪。(不指手畫腳的陪)
這都是布施,不要求回報。
二、同事。這個同事不是名詞,是一同做事的意思。做同一件事,合作,比如一起彈琴,一起跳舞,套被罩,一起做飯,一起打電動。
三、利行。就是做對他人有利的行為。與人方便。幫他人開門,幫他人拿東西,陪伴幫他人消除恐懼和孤單。
四、愛語。多說讓他人歡喜的話,這里說的一不是評價,二不是拍馬屁。描述客觀事實,說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比如:一進屋我看到了丈母娘在做飯,我聞到很香,我就說:媽您做的什么好吃的?我還沒走到廚房,就聞見香味了,饞的不行……
一定要客觀具體,事實+感受。不要評價:你真棒,你最牛!這都是評價。很容易被看作虛偽。愛語:鼓勵,這里主要著力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去實踐。
非暴力溝通:
觀察(事實陳述——事物狀態)
感受(情緒確定——人的狀態)
需要(感受的原因)
請求(當下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