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逢浙江余姚舉辦第七期識丁計劃,昨天也與家長談到我在深圳第五期識丁計劃中學到的東西,感覺將此教育理念實踐后非常有幫助,分享一下。
第五期識丁計劃,有一位馬培凱老師:
馬老師學習和運用三簡理念十余年,三十多年一線教學經驗,親歷體制內外、國際院校等多種教學類型。
上面這段話摘自第五期宣傳文案。光看字沒感覺,聽課時我見到本人,發現他外觀是一位英俊帥氣的老師;聽他講話,男低音非常磁性。我心想,嗯,這類型我喜歡,估計會講得不錯。誰知道前面他一直講知了的科普,簡直要把我聽睡著了……
就在我準備去見周公的時候,他開始講起自己的教學經歷,我一聽,馬上來了精神:
他在一所中學做班主任時,自己接了新班級都是只在里面待兩三個月,然后慢慢退到幕后,很少再去班上盤旋。偶爾校長或其他領導去視察,他才會待在班級里。但是,孩子們卻自己把自己管得非常好,特別順溜。
為何能夠出現如此效果呢?他來了一句話,語不驚人死不休:“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初聽一頭霧水:啥?他不會是來說大話的吧?
接著繼續講故事:他秉持這個理念,和班級同學們一起商量制定了班級規則(中學生,已經開始發展思考能力了)。然后規則若沒有遵守,每條后面都有對應的結果。接著學習校規和違反校規會得到什么結果。最后他對同學們說(大意,非原話):
“現在校規學習完了,班規制定完了。那么這些是做什么用的呢?我告訴你們,這些是用來打破的。規則說到底,都是人制定的,而人無完人,所以有些規則合理,有些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我不會說讓你們遵守規則,但是我會告訴你們,你們在這里學習在這里生活,打破這里的規則就需要承擔相應的結果。如果你要做一件打破規則的事情,并且能夠承擔隨后的結果,那就去做。”
孩子們都住校。有一位同學因為想追求一位女生,決定翹課翻墻出去買禮物給心上人。他了解,翹課翻墻出去,回來后有接受批評、寫檢討等一系列后果等著他,但是評估了之后,他認為即使如此自己也愿意去做。于是就去了。回來之后,心甘情愿做所有上述事情。聽到這里,我心想:怪不得班主任能夠放手,孩子們能夠自己管好自己,原來他們做的事情——無論是獎賞還是懲罰——都是自己心甘情愿去做的。
馬老師的故事講完了,講講我在學校里中午帶孩子們吃飯的事情。以前都是只說“吃飯時不可以說話”,然后當有孩子講話時我就走過去提醒,或者大聲地點名請他安靜吃飯。結果是總有孩子需要我不停提醒,把我自己也累夠嗆。聽完馬老師的分享,我的規則就變為“可以說話,一句話做一件小工作”。接下來,聽到講話聲,只需要手勢比劃給孩子看他們就明白了。從這之后,吃飯時安靜時刻越來越多,我的啰嗦也跟著減少了。
我知道我這樣做只是皮毛,根本就沒到充分應用的地步。但是已經有了如此效果,不得不感嘆:方向一對,事半功倍。
個人以為,心靈成長就是不斷地質疑束縛自己的信念,看到此刻正在發生的實相從而得到心靈自由。而這些信念很多都是來自成人對孩子的教育:你不可以做這個,不可以做那個!沒有什么原因,這就是規則!or因為我是你的爸爸/媽媽/老師……長輩,所以你就要聽我的!重復得足夠多了,我們就把這些變成人生信條,藏在潛意識里面,不予質疑——無力感也隨之而來。
當我了解這些同時開始做老師時,發現自己也在用同樣的“不可以”來跟孩子們互動,一度懷疑:這真的是我要做的教育嗎?我正在解放孩子的心靈還是在束縛他們?直到聽到馬老師這句“規則是用來打破的”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才是“為自己的行為和行為所產生的結果負責”真正的意思。
終于,又一個內在沖突解決了:教育需要培養的人,不是聽話的奴才(這是規則,你要聽話),而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可以為自己行為結果負責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