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了彭小六的文章:“如果不是為了錢,我為什么要選擇做斜杠青年”里面提到,國慶的時候被人黑出翔了。讓我聯想到了以前的一篇文章:孤獨與寂寞。
“孤獨是什么?它是一種高傲,優美,完全的精神自由。做到“如我所是”,他不需要裝扮,做作,不需要戴著帽子抽煙假裝深沉。
寂寞是什么?寂寞是一種病,寂寞的人需要他人的陪伴,通過占用他人的時間去治療這種病。”引用自陳果老師。
認識彭小六是從這篇文章開始的:
當時看到這篇文章,我在想這么雞湯的標題,還能有這么高的閱讀量,到底是何方高人,有何洪荒之力?
這個世界充滿了誘惑性的標題,比如:“他放棄年薪400萬的工作,去鄉村種地”,“一個年輕的鄉村女教師,如何實現她的100萬年薪”。在沒有了解其背景的情況下,這種文章其實價值不高。
我在簡書上看了下“彭小六”,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一年內寫了40萬字:
我再閱讀其相關的文章,不是大道理橫飛,里面充滿了對生活,工作中各種坑的應對方法,這就是一種智慧。
前進的道路,他選擇了孤獨。
科比說過這么一句話:“你是否見過4點鐘的洛杉磯?”這就是一種孤獨,不需要裝扮與做作。
如果你一年內能寫40萬字的文章,你行,你來啊。
我記得我開始工作,寫報告的時候,問題是什么都弄不清楚,報告格式怎么樣,如何排版,如何找圖片,如何整理數據一竅不通。寫一篇報告12小時,也寫不出幾個字來。這個時候才知道沒經歷過,不要去評價別人做的報告是如何的簡單,如何的沒有質量。
有一種感受叫做:你無法感同身受。因為你沒有經歷過,你不知道中間的過程是什么。那是一種精神,它高傲而自由。不需要別人的理解,因為理解的人不需要解釋,不理解的人勿用解釋。
《超級演說家》里面的一篇文章:“她是四屆金像獎,五屆金馬獎的影后(此處省略其他的頭銜),在初次參加選美比賽的時候,她這么說自己:我愛慕虛榮,我想當明星,進入娛樂圈,我沒什么計劃,就是覺得當港姐是個不錯的捷徑,主持人聽了一臉的尷尬。”這個人是誰,她是張曼玉。
你見過幾個人敢在媒體里說這樣的話?你見過什么文章寫我就是喜歡錢?你見過幾個人自愿做鄉村老師,鄉村醫生一輩子?
這是一種孤獨,這就是一種真善美。而不是對善美。老蔡前輩在一期創業節目說過:“我說的不一定是對的,但是我說的都是真的”。
這很了不起嗎?這很了不起!!!
牛頓的晚年沒什么成就是不愿意承認相對論的結論:牛頓定律不完整。愛因斯坦的晚年沒什么成就是因為對量子力學的反對。偉人也不一定能做真實的自己。
做一個真實的自己,不求外物,反求諸己。這是一種心境。不附庸,不妥協,不用戴著面具,僅此而已。又何必得到那些寂寞的人的贊同呢?
孤獨本就是一個人的狂歡,而寂寞才是一群人的狂歡。---陳果老師總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