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的藝術特征
摘要:本文對如何提高傣族舞蹈教育質量進行了一些探討,高度重視風格和韻律在傣族舞蹈教學中的地位;靈活運用編舞技法,合理編排舞蹈組合;突出重點和難點,循循善誘:鼓勵和組織學生進行藝術實踐活動。
關鍵詞:傣族舞蹈教育 風格和韻律 傣族舞體態的基本特征傣族舞蹈律動的基本特征傣族舞蹈典型的表演形式
傣族民間舞蹈安詳、舒緩的動律,來自他們勞動生活的環境,來自他們傳統的審美情趣.傣族生活在天氣炎熱的亞熱帶地區,人們自然喜歡樹蔭和水邊,喜歡明月和繁星,連勞動生活的節奏也不能過于激烈.勞動后歸來清洗潔凈,飯后在微風清拂涼爽的夜晚,大家和著清緩的鼓聲盡情歌舞,那是最愜意的事.素有潔凈、愛美和歌舞風習的傣族,就是這樣把水的清純和水波輕柔的流淌,化為他們安詳舒緩的舞蹈動律.此外,人們生活在亞熱帶的環境,經常和孔雀、大象等溫順、可愛的熱帶動物相處,舞蹈中自然融入對這些珍禽異獸的藝術升華,成為動律動態的文化因素。
在民族舞蹈教學中,必須運用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和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不斷豐富民族舞蹈知識,積累舞蹈素材,提高對民族舞蹈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從而提升民族舞蹈課程的教學質量。
風格和韻律是傣族舞蹈中最難掌握的兩個基本要素。風格是神,韻律是形。神貫于形,形現于神,兩者相輔相成,融會貫通。只有神形兼備,傣族舞蹈的表現才會有血有肉。
掌握了傣族舞蹈的風格和韻律,才不會偏離原汁原味的舞蹈本質。
傣族,在民族識別以前又被稱作擺夷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與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關,與緬甸的撣族、老撾的主體民族佬族和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有歷史和文化淵源,語言和習俗也與上述民族接近。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縣和臨滄地區,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建國后,據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臘、孟連等地和其他省、區發掘出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堆積,以及近年來在泰國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銅器等歷史文物證明,遠古傣語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東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廣闊的弧形地帶,即我國云南、廣西大部,四川、貴州一部和老撾、泰國北部、緬甸、印度阿薩姆廣大區域,后漸向西南遷徒。他們是最早栽培稻谷和使用犁耕的民族帶地區。
一 傣族舞蹈體態的基本特征:“三道彎”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第一道彎從立起的腳掌至彎曲的膝部,第二道彎從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彎從胯部到傾斜的上身。手臂的動作也是三道彎: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動作還是呈三道彎:立起的腳掌至腳跟,腳跟至彎屈的膝,膝至胯。這種身、手、腿“三道彎”的體態造型是與他們生活在亞熱帶地域,與姑娘著緊身上衣、長筒裙,與他們信仰小乘佛教,與他們視孔雀為圣鳥而極為喜愛等等,均頗有相關。我們可以看出,服飾的特點、佛教的雕塑、孔雀的姿勢神態等都較為直接地反映在傣族舞蹈中。zNZ無憂研修網
傣族民間舞蹈的基本手型有:掌型、曲掌型、冠形(模仿孔雀頭)、嘴型(模仿孔雀嘴)、爪型(模仿孔雀爪)等;基本腳型主要有形成三道彎的勾繃腳;基本手位有:“低展翅”、“平展翅”、“雙合翅”、“抱翅”、“JI質展翅”等。其舞姿造型上的“三道彎”即是模仿棲息在樹樁上的孔雀,那長長的尾翅垂下來的自然的三道彎形態。zNZ無憂研修網
二 傣族舞蹈律動的基本特征:傣族人民生活在亞熱帶地區,由于天氣濕熱,又生活在“寧靜的田園”中,人們不喜歡激烈的活動,所以舞蹈動作較為平穩,儀態安詳,跳躍動作較少,節奏大都為2/4拍連綿不斷的節奏型,舞蹈基本動律多為腿保持半蹲狀態,重拍向下,雙膝在彎曲中屈伸、動作,以屈伸帶動身體顫動和前后輕擺;腳多為腳后踢,踢起時快而有力,落地時輕而穩,這種律動不僅模擬孔雀行走時的步態,還頗像大象在森林中的漫步,具有一股內在的含蓄健穩的力量美。zNZ無憂研修網
舞姿造型的“三道彎”和“一順邊”兩者融合后形成多種柔媚線條的組合,體現出傣族舞蹈特有的安詳、舒緩的規律特點。舞姿“一順邊”來自于人們的勞動生活,如傣族姑娘挑水,挑谷,揚場勞動時的步態和形態。又如農家活中,手拿特大的蔑扇風篩選谷時,手、腳、身體一致,都順著一個方向,因而在舞姿造型上不僅有三道彎的特點,也具有“一順邊”之美。zNZ無憂研修網
三 傣族舞蹈典型的表演形式:zNZ無憂研修網
“孔雀舞”是傣家最喜愛的歷史悠久的民間舞蹈,也是傣族人民審美特征的生動具體的體現。其表演的形式是:一種是以廣場上表演片段為初始的,由男子挎道具舞蹈,舞者頭戴塔盔假面具,身穿繪有孔雀羽毛花紋的衣衫,腰部系上用彩紙或彩綢扎成的雀身和雀尾,表演時雙手拉線牽引雀尾以使其舞動,內容多為表演孑L雀的林間漫步,:、溪嬉戲,飛翅下山,拖翅、曬翅、尾翅、飛翔以及極為精彩的開展抖翅等。這種孔雀舞借助道具的表現力,使舞蹈更具形象化,但它同時卻又影響了舞者身體動態的發揮。另一種“徒手的,孑L雀舞是·道具舞·的進一步成長。傣族舞蹈家毛相率先改革了笨重的面具和舞具,吸收了不少外來民族舞的動作和技巧,如漢族的圓場步,蒙族的碎抖肩等。
傣族的歷史悠久,從公元1世紀,漢武帝開發西南后就與內地在經濟和文化等方面一直保持往來。東漢時,傣族首領多次派遣使者率表演樂舞、魔術、雜技者到洛陽獻藝。由此可見,傣族的樂舞文化早在兩千年前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本文摘自百度文庫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