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分別看了《設計追波風》文章和羅子雄TED演講的視頻,想寫寫心得
設計追波風這篇文章抨擊的是現在Dribbble等網站上分享的作品過于追求炫技,而缺乏設計深層次的邏輯。大致意思就是真正優秀的設計應該從更高的層面出發,而不只是做表面上的工作。
作者的觀點肯定是正確地,我也相信80%的設計師都知道這個問題。而設計技巧就好像是一把刀,刀的鋒利有助于解決問題的效率和可能性。?在閑暇時候設計師之間的交流集中于“亮刀”上,實屬正常不過。?所以在Dribbble上大家集中于刀法上的切磋,內功上自然重視,只是在其他地方上討論罷了。
但在內功上面,作者提出了值得我們思考的設計的四個層面
這樣至上而下的方式有助于我們理清思路,考慮優先級。確保工作的系統性和明白產品內不同模塊的相互關系和促成這些關系的必要互動。
另外隨著移動技術的驚人發展,設計師將參與到系統化的設計中已經是一個趨勢。而這也是設計師要學代碼的原因。設計師需要通過探討系統中組件之間的聯系去定義問題和尋求解決方案。而不是以前這種扣像素的年代了。
現在寫寫羅子雄演講視頻的總結
視頻講的是關于設計師進階的方法理論。分別是由新手到入門的“看、做、想”到高手進階的“看、做、想v2.0”
看做想
看:在這時期的設計師需要通過大量的“看”來提升審美和品位,包括Dribbble、Behance等優秀網站的大量作品。提升對作品的思辨能力。記得剛出來工作那兩年,因為忽視了品位的重要性,導致做了大量的設計卻無法對其進行評估。因為不知道“美”是什么樣的概念。這在我做奢侈品廣告和雜志排版的時候尤其凸顯。在圖片的編輯和篩選上備受挫折。
當看了大量作品一段時間后,如何驗證自身品位的提升呢?演講中提了一個方法-回顧。定期的對自己收集的作品進行回顧。如果發現自己之前收集的作品有瑕疵,說明你有了一定的提高。
做:之后一定是要落實到動手上,尤其是設計。當然這時候主要還是通過找到優秀的教程來學習入門。在做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嘗試自己谷歌。如果是遇到大問題的時候,演講中提到一個很好的方法,甚至我覺得可以解決設計之外的很多問題。
分解,很多問題看起來困難,實際上是由很多小問題堆積而成。對問題進行分解,拆分成各個小問題,再?逐個擊破。就好像我們制定目標計劃一樣,我們會把它拆分成一個個的小目標,然后一個個的?超越達成我們的目標。
想:在我們看大量作品的同時,我們需要“想”,了解作品的創作緣由與意圖。分析作品背后的邏輯與妥協。這樣才能有效吸收。關于從哪些角度去觀看一個作品,我之前有做過分析,主要從這幾個地方入手:顏色、排版、圖形、動效、品牌、背后邏輯。
看做想V2.0
看:這個?階段的看,主要是提升我們的眼界,擺脫思維的局限性。所以我們需要看的是不同行業的設計,包括平面、工業設計、機器人、航空、科幻等等。甚至一切美好的事物。而這樣做的目的,是由我們的創作模式來決定的。
想:說到創作模式,在第一階段,我們主要是模仿。到了這個階段,我們是去組合和借鑒。我們經常會誤解,關于創作,我們以為是創造一個全新且顛覆性的東西。剛好最近我在看設計心理學。當我們對一個產品進行顛覆的時候,實質上是違背了用戶已有習慣且是不利于市場上的表現。對現有產品進行借鑒并加以改進,無疑是一種更好地做法。另外說到組合,還記得2007年的iPhone的發布會,iPod、?Phone、Internet,喬布斯重復的念著這三個的名字。因此iPhone出現了。
通過元素與元素之間的組合,功能與功能之間的組合,組合、借鑒、改進。往往讓設計和產品迸發出意想不到的效果。組合與借鑒,它是一種方法,一種思維模式。學習之。
做:redesign,參賽。這時候更多的是從項目上去進行創作和思考
一路總結下來,技巧、內功,眼界、品位、思維邏輯。設計要做細,但要看全。這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