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早起,最知易行難的自律
上古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為沒有電燈,生活圍繞太陽轉動:太陽升起就起來勞動,太陽下山就休息睡覺。電燈被發明后的現代,成了幾乎全民熬夜的時代。有人工作分工沒辦法、有人夜晚干活效率高、而有人只是單純性晚睡拖延癥。
不湊巧,90后的李蒙就是晚睡拖延癥的代表:手機像長在手上,天天刷手機到零晨;早上起不來,醒來就跟鬧鐘置氣,因為一天到晚覺得困,工作效率可想而知。李蒙曾經試過“早睡早起”,上上個月,平時8:00也很難起床的李蒙,把鬧鐘定到06:30,這樣早起了3天,之后就不了了之了......
什么時候,早睡早起,變成了最知易行難的自律?
人體五臟六腑有其排毒時間,熬夜會影響排毒效果,導致廢物、毒素積聚在體內,長此以往對身體產生嚴重的損害。
王者榮耀主播孤王因過度勞累而不幸猝死,曾通宵直播好幾個月……
31歲復旦女博士于娟臨終前的懺悔:為啥是我得癌癥?熬夜是癌癥的催化劑?
有人說:道理我們都知道的,可是就是忍不住熬夜啊?知道但是做不到,怎么辦?
太多的道理,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才教得會,只是后者的代價未免太大了。今天,我們一同來破解“知道但是做不到”。
為什么知道,卻無法做到?
2017年,知識付費狂潮一波一波襲來,催生了一大批知識生產者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特別愛學習的屯課”星人,有些人,課程學了不少,但人生好像沒有多大變化,只是變得更加焦。為什么如何此學習,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因為呀,知識本身沒有價值,對知識的運用才能產生價值。
●搞錯了“知道”與“做到”的關系
我們一般會認為,知和行是分離的,要讓行向知靠攏。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告訴我們,這兩者是一個東西,你做了一件事,那既是你的知,也是你的行,這兩者共同映射到你的心里面,沒有做到的“知道”=“不知道”。
●搞錯了要“做到”的目標
早睡早起很重要,你想通過早睡早起干什么,更重要。有人給自己設置的目標是,每天看書100頁,看不完不允許睡覺。看書應該是一種手段,是解決你工作與生活中某些困難與問題的便捷方式,所以,在確認“做到”,也就是“目標”環節時,需要仔細想一想,不要把目標和手段弄混淆了。
做一件事情前,連“目標”都搞錯了,怎么可能成功?
●搞錯了“發力方式”
有的人每天8:00起床,有一天拍腦袋決定要04:30起床,這樣也許能夠堅持3?5天,意志艱強的人也許能夠堅持更長的時間,一般情況,最后都是不了了之。改變不是轟轟烈烈,而是潤物細無聲,當你做出一項改變時,事實上也同時改變了原來的很多事情。而人是沒有辦法一下子應付這么多的改變的,尤其是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所以呀,發力過猛容易閃著腰。
●搞錯了“與自己的相處模式”
如何你想開始某個改變,腦子里蹦出“堅持”、“克服”、“戰勝”這些詞語時,請警惕,一定是哪里出錯了,做任何事情,我們只能通過“自己”去完成,不要想著去“堅持”某事,也不要想著去“戰勝”自己,現實不是“自律”與“拖延”、“勤奮”與“懶惰”之間的二元對立,應該以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如何在令改變發生、達成目標的同時,與自己和諧相處。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當你想做出改變時,你必須把這項改變轉化成一種明確具體的行為,這樣才能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或者是否走上正確的改變道路。這里我們提到的行為,是指一系列的行動,這些行動使自己與所處環境產生了互動。不難發現,行動是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出的,它是改變的唯一外部體現。不管你想有怎樣的改變,最終都要讓自己產生出若干行動,這些行動的持續發生使你的行為變得穩定,而新行為的穩定標志著改變的達成。
——《哪有沒時間這回事II——自律的力量》
改變能夠發生并持續落地的關鍵是:將改變轉化為一系列明確具體的行為,因為是具體而明確的行動,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操作;也正因為是具體而明確的行為,所以容易形成習慣。
以早起為例:做到早起的三步曲:
第一步:準備
? ●準備鬧鐘:如果你是計劃6:00起床:
第1個鬧鐘定在5:55,用柔和的音樂; ?第2個鬧鐘定在6:20,鬧鈴聲音巨大、振撼,鬧鐘放在下床才能夠到的地方。(這樣保證在第2鬧鐘響后,必須離開床,去關鬧鐘)
●準備食物:前一天晚上準備一個有溫水的保溫杯放在鬧鐘旁,早上喝溫水,健康醒神。
第二步:睡覺
第三步:起床
●第1個鬧鐘響后,可以稍稍賴賴床。
●5分鐘后,第2個鬧鐘響,太吵了,起床按鬧鈴,喝水。
●活動身體、刷牙,做一切令自己可以清醒的事情。
早起成功!!
神奇的改變公式
如果說:
早起=雙鬧鐘起床法=行動1......n
任何的改變公式就是:
改變=一項具體行為=行動1......n
——《哪有沒時間這回事II——自律的力量》
就像企業變革,公司的年度戰略一樣,在一開始,我們并不能很清晰地“看到”未來所有的行動與結果,但是在開始時,你至少得有一個1.0版本的明確具體的行動,并以這個作為基礎,不斷根據實際情況去調整與優化。
改變的過程就是由原本不這么做的你,轉變成為經常這樣行動的你。就像跑步,你無需強求自己每天跑多少公里,你只需要定下目標:“每天穿上跑鞋,下樓跑”。一開始,你其實并不需要為結果負責,你只需要促進進這些行為的產生。當然,這些行為能夠產生你要的結果:)
李蒙的行動
學習完了改變公式后,王蒙將“雙鬧鐘”法運用到早起的行動改變中,同時做了以下計劃。
●提升動力:為什么要早睡早起?早起要干啥?作為護士,李蒙明年要考護士資格證,早起的1個半小時成為了沒有任何打擾的復習備考時間。
●增加趣味:為了令起床這件事情變得有趣,李蒙將鬧鐘換成了自己特別喜歡的的音樂“Seventy-Six Trombones”;保溫杯換成自己最喜歡的hello kitty。
●制造監督:李蒙和幾個同學組成了“護士資格考試備考早起群”,每天早上6點,5個人從斗素顏照開始早晨的學習,不會的考試題,發到群里,相互學習,每晚10點,互道晚安。
太陽姐姐說:
想要早起,你得早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