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讀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的教育中的思維,要引發學生思考,他指出教育要創設情境,提出五點:
第一,學生要有一個真實的經驗的情境,要有一個對活動本身感到興趣的連續的活動。
第二,在這個情境內部產生一個真實的問題,作為思維的刺激物。
第三,他要占有知識資料,從事必要的觀察對付這個問題。
第四,他必須負責有條不紊地展開他所想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五,他要有機會和需要通過應用檢驗他的觀念,使這些觀念意義明確,并且讓他自己發現它們是否有效。
這讓我想起我和學生無心地聊到看望福利院孩子引發學生做了相關研究性學習課題。
學生利用暑假自行結伴走訪了福利院,看望福利院的孩子們,采訪福利院的管理人員,也從網站上了解了下福利院的日常運作,查閱了別的地方的相關管理。經過小組討論,他們得出一個結論:福利院目前去慰問比較多的形式就是捐款捐物,短暫的一個看望,根本談不上溫暖孩子們,連陪伴也是不夠的。學生說,難以忘記福利院孩子的眼神,有種疏離感,畏懼感,那種不一樣的眼神一直在逼問他:我可以做點什么?
所以,他們提出應加強福利院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這才是他們最最缺乏的。他們提出了具體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規劃,撰寫了課題報告,并寫成了研究性學習的小論文,獲得了大市一等獎。但是,他們肯定還不滿足,因為建議還沒有被運用在實際生活中。
這次的調查因一次閑談開始,學生在走訪中與福利院孩子有實際地相處,有了更深切的體驗,運用所學嘗試概括出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這是一個學以致用、邊學邊用的過程,這里才發生著真正的教育。
腦科學研究表明,大腦喜歡真實的情境,以沉浸其中的方式學習。因此,真正教育一定是從心出發的,心靈對心靈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