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書中,作者為我們描述了“我”做為第三視角所了解的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后半生。小說穿插在敘事、回憶和“我”的評價中,探討了理想和現實、生活與藝術、愛情和家庭、自我認識與他人期許。
理想和現實
全文并沒有出現“月亮”和“六便士”,這里是種隱喻。
“我想畫畫。”? ? ? ? ? ? ? ? ? ? ? ? ? ? ? ? ? ? ? ? ? “可你已經四十歲了。”? ? ? ? ? ? ? ? ? ? ? ? ? “正因為這個才想。再不開始就晚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你認為,像你這么大年齡學畫,可以嗎?大多數人都是十八歲開始。”? ? “如果十八歲學,肯定比現在快些。”
文中涉及到斯特里克蘭的理想和現實,也有他的“朋友”德克?斯特洛夫的。
斯特里克蘭四十歲時,為了自己的理想——畫畫——放棄了做為一名證券交易所經紀人,放棄了平淡且幸福的四口之家,獨自前往巴黎,在之后甚至臨死,都在過著貧困潦倒的生活。然而,不管怎樣,他也從未渴望再過以前的生活。
德克在妻子布蘭奇自殺、準備立刻巴黎回老家的時候,與“我”的談論,流露出一絲渴望安穩生活的愿景——如果繼承了老爸的木匠手藝,說不定可以娶一個愛自己的女人,生下孩子再繼承自己的手藝,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生活拮據、被妻子拋棄。
這里的理想和現實,穿越時空,來到現代,也未嘗不是困擾成年人的問題。之前同事聚會時,一個男上司說道,我也想要出去闖,我也覺得自己還年輕可以做點什么,但是我結婚了,有了家庭,就要為此負責,而不是任性地去做自己想做的。
結婚之后,為了房子車子,很多情況下,都要出賣自己的夢想。“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確,很少有人能夠平衡好理想和現實,總要為了其中一個,像另一方低頭。
生活與藝術
小說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不惑之年去追求藝術。生活一貧如洗,工作一段時間得到點錢,也全部投給畫畫,卻從不主動銷售自己的畫作,沉浸在繪畫的過程中,一旦繪畫結束,畫出來的作品變失去了對他的作用。拋棄了所有,追求理想,不止犧牲了自己,甚至犧牲別人,這樣的藝術家的生活,真的不是普通人能夠理解的。
“我不要生活,我要畫畫。”這想必就是斯特里克蘭的心境。
愛情和家庭
書中有一種愛情組成的家庭,是斯特里克蘭夫人和斯特里克蘭。“說到底,這種感情不過是衣食無虞的滿足,財產殷實的驕傲,受人愛慕的愉悅,以及家庭圓滿的得意;女人賦予這種感情精神層面的價值,只是出于一種無傷大雅的虛榮。但這種感情,在面對激情時往往顯得手足無措。”在得知丈夫不是因為出軌,而是因為追求夢想而離開她時,原本說只要他再回來我身邊就可以原諒的妻子,立刻轉變了態度,要永不原諒。然后,在之后的日子里,仍要故作姿態。
還有一種家庭,是德克和布蘭奇,“一個女人可以原諒男人對她的傷害,但永遠不能原諒他對她所做的犧牲。”這種犧牲式的愛情,想必就是布蘭奇離開德克的原因吧。“慣愛表現同情的人讓同情噴涌而出,反而讓不幸的人受不了”
在愛情中,都是慢慢成長的。斯特里克蘭在開始時,說“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時間戀愛。這是人性的弱點。我是個男人,有時候我需要女人。當我的欲望滿足了,我就會去忙別的事情……愛情是一種病。女人是我取樂的工具;我沒耐心讓她們當我的什么助手、搭檔、伴侶。”但是,在最后,在塔希提,與阿塔結婚生子,并說“如果你愿意,我就不走,可憐的寶貝。”雖然不知道他有沒有付出愛情,但我想,他在這方面書有所成長的。
自我認識與他人期許
在社會交往中,一個人只讓你看到他希望別人接受的一面,你只能憑他不經意間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對他有所了解。有時候,人們帶著完美的假面,久而久之,真會弄假成真。
斯特里克蘭在十七年的婚姻中,扮演著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可能不曾有一刻遵循內心而活。在四十歲時,終于擺脫他人的期許,拋開所有的身份,不屑于所有的非議,去追尋自己真正的身份。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決心。
正如作者所言:“斯特里克蘭是一個可惡的人,但我依然認為,他很偉大。”他拋妻棄子,不尊重女性;對待朋友冷嘲熱諷,并勾引朋友妻;對待工作不認真,總是放棄……然而,不能否定,他是唯一那個看到“月亮”的人,是那個終其一生追逐星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