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大腦的工作原理來學習

? ? ? 最近花了兩天時間把Barbara Oakley的《學習之道》仔細研讀了一遍,邊讀邊對比自己平時的學習經驗,總算把以前一些似懂非懂的地方弄明白了。

? ? ? 按照慣例,我需要寫一篇文章來總結下我在書中學習到的新內容,加深一下我對書本知識的理解,以達到可以在實踐中運用的目的。

? ? ? 我今天仍然使用“整讀法”來給這本書做一個完整的讀書筆記。

? ? ? 按照整讀法的要求,首先我需要為文章選一個主題?!秾W習之道》講的內容很多,但我在本文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我選擇的角度是“如何運用大腦的工作原理來學習”,我認為這是全書中最讓我大開眼界的部分;然后,我需要從書中找出與這個主題有關的重要論述;接著,從那些重要論述中提煉出三點核心觀點;最后,導出一個行動方案;在文章的最后,我還要用1分鐘的時間來給全書做一個簡短的總結。

專注思維與發散思維

? ? ? 進入21世紀以來,神經學家發現人類大腦主要有兩種思維網絡模式: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和更加放松的休息狀態,科學家稱前者為專注思維,后者為發散思維。從生理機制角度來說,大腦負責專注思維的部分是腦門后上方的前額葉皮層,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某樣東西上面,專注思維就開啟了。發散思維看起來和任何一個特定腦區的關系都不太密切,它更像是“彌散”與整個大腦之中。當我們放松注意力時,發散思維就開始在后臺工作。松弛狀態讓大腦的不同區域得到相互聯絡的機會,并反饋給我們寶貴的靈感。

? ? ? 看到這里,我突然間明白,我們平時“苦思冥想”靠的是有意識的專注思維,而“靈光一閃”卻是無意識的發散思維在起作用。

? ? ? 既然我們知道了專注思維和發散思維的區別,我們該如何把這些原理運用于學習過程呢?首先,我們要在專注模式下埋頭苦干,讓大腦捕捉問題;然后,我們可以去干點別的事情,讓大腦意識自然地忘掉之前的問題,發散模式就會在后臺工作,當我們放松過后重新回到專注模式時,來自發散模式的意外解法就會讓我們醍醐灌頂,靈光突現。至于在兩個專注模式之間的時間段去做什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愛因斯坦會去拉小提琴,愛迪生會小睡,阿基米德會去泡澡,日本人會去整理下房間,還有的科學家喜歡散步,重要的是讓意識完全從手上的問題脫離出來。這下你知道為什么那么多科學家都有廣泛的興趣愛好了吧

構建組塊

? ? ? 組塊就是大腦根據意義把不同的信息碎片組成的集合。新手學開車要記很多動作的先后順序,老司機不會糾結于所有的細節動作,他們已經把一系列動作打包成一個組塊了,有它就足夠了。有關組塊的闡述,有點類似于《刻意練習》里面的心理表征,我不再詳細闡述。

能力的錯覺

? ? ? 讀書時候,身邊總不乏這種同學:他們以為熟讀課本和筆記就可以學會知識,有的人瞄一眼習題答案就以為自己會了,這是一種典型的能力錯覺。重復閱讀有點像小和尚念經,是一種被動的獲取知識習慣;與之相反的學習策略就是回想與提取練習。讀一遍,然后拿開,看看自己能回憶多少內容,讓大腦提取關鍵概念,同時試著去理解你正在回憶的內容,然后再把目光轉回來,重讀概念,再試著回憶一次。這樣的自我檢驗比重復閱讀有效得多。

間隔重復與翻卡系統

? ? ? 間隔重復不是什么新鮮概念,以前我們都了解記憶遺忘曲線,說的是一回事。但是這個翻卡系統我覺得很有啟發。所謂的翻卡系統,就是準備一些小卡片,正面寫上問題,反面寫答案,我們平時看正面的問題,要試著去回想反面的答案,一些可以輕易回想起答案的紙片我們拿開,慢慢的我們的精力就會聚焦到那些掌握不太牢固的知識點上。翻卡系統常用來背誦英語單詞,但是我們也可以用它來學習其他學科的關鍵概念。

左右腦均衡發展

? ? ? 我們通常認為,人類左腦主要負責邏輯思維;右腦負責情緒和藝術等方面。但我們現在不是要老生常談,我現在要講一個“右半球大范圍知覺障礙”的受害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弗雷德,他是個成功的會計,也是一個富有幽默感,溫柔體貼的人。但是,在他右腦得了突發性缺血腦中風以后,一切都改變了。他變得固執己見,自以為是。他失去了體察情緒的能力,對家人的傷心哭泣無動于衷。雖然他的智商和數字能力絲毫未損,但是對顯而易見的錯誤毫無反應。比如說,如果他經過計算,一個熱狗攤虧損10億,他都不會感到有問題。他跳不出數字本身,無法根據嘗試意識到“等等,這不對”。這故事說明了什么,我不想做主觀論斷。但是現在有神經科學和心理學認為:左腦負責解釋這個世界,并不遺余力地保護這些解釋不被更改;右腦則不停地質疑現狀尋找矛盾。我們可以大膽猜測:過度自信的觀點是來源于左腦的。我們若經常練習一下證偽,有利于左右腦之間更多互動,取長補短,從不同角度發揮各自的能力。

知識的崩塌

? ? ? 有時候我們學習會碰到瓶頸,理解力發生倒退,以前掌握的一些知識材料好像突然間崩塌了。不要慌張,這其實是一種自然現象,是我們的發散思維在重組知識結構,推敲那些材料,構建更為堅實的知識基礎。

其他補充方法

? ? ? 記憶宮殿法是一種充分利用視覺、聽覺、觸覺的方法,需要發揮充分的想象力,但是我本人對此沒有太多的共鳴,不做過多說明。肌肉記憶法是用有聲朗讀和手寫來輔助記憶的方法,已經被廣泛討論。簡化學習內容并對其擬人,愛因斯坦使用這個方法把自己想象為一個光子,置身其中去描述相對論;這個方法對我來說太過于神奇。

? ? ? 總的來說,這本書內容相當豐富,細細思考的話,有許多內容可以和其他書籍關聯起來。但是,如果我把視角聚焦在“如何運用大腦的工作原理來學習”,我認為最實用的觀點是三條:專注思維與發散思維交替進行;重視回想與提取練習,避免能力的錯覺;跨學科運用翻卡系統。以后學習會計知識的時候,我打算好好實踐一下這三個方法。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