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花
??
編輯:阿拉
----------------
? ?在正式寫本篇讀后感言之前,請允許我啰嗦一番本篇讀后感的起源。前幾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朋友轉發了一條贈書微博,于是懷著對書的一份熱愛,抱著僥幸心理關注了“十點讀書會”并轉發了微博,在微博主頁我看到了十點讀書會招募會員的信息,我立刻決定成為其中的一員,而想要成為其會員的條件之一便是需要有一篇八百字讀后感,于是我便開始了此文的寫作。
? ?我的語文水平極為一般,讀書也極為散漫,之前讀書時雖大部分都有些零零散散的隨筆,但只偶有兩三篇大段文字的讀后感。近來剛拜讀完張愛玲女士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感觸頗深,所以決定趁此機會寫點感言。我的語文很爛,文學知識也不全,對張愛玲女士的了解更是不夠,對此書的理解也并不完全,所以懇請朋友們用一顆包容的心看待我寫的這篇讀后感。
? ?這本書一共有12篇小說,講述了12個以上不同階層、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女人的故事。有貧窮的外國女人沁心亞;家族落寞死于肺病的川嫦;與丈夫極不匹配的婁太太;圣潔的煙鸝和熱烈的嬌蕊;回憶過往的南宮婳;矛盾的糾纏于師生情的殷寶滟;生活于都市底層的頑強的阿小;診所里等待看病的各個女性;傳統忠于家庭的敦鳳、風流的楊太太及用嫁妝守著一家人的楊老太太;不受家里寵愛的瀠珠;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金香;善良的家茵。
? ?12個故事,無非就是些男男女女,再通俗不過的事,他們是普通的,甚至是庸俗的,他們沒有那些為報效祖國的偉岸情懷,他們沒有多么高尚的情操,他們不過就是在各自環境中生存著的各式各樣的些小人物。可就是這些小人物方能向讀者們傳遞那時的生活,傳達不同階層人物的思想。這12篇文章把女性甚至是男性內心深層次的東西揭露的徹徹底底。比如《殷寶滟送花樓會》,她說寶滟與潛之,“而她因為一直沒遇見使她傾心的人,久郁的情懷也把持不住起來”,就這么一句話把寶滟為何對潛之有意講了出來;再如《多少恨》里家茵再次見到她的父親,“她從前太恨他,太認識他。真正的恨一定是從愛而來的,但是恨也有它的一種奇異的徹底的了解。”,試想如果沒有“奇異”這兩個字,這句話不過就是平淡的講出了人們并不陌生的“愛之切,恨之深”的道理,但有了“奇異”,讀者卻忍不住對詞句進行了多一次的閱讀,多一層的回味,這個“奇異”就是那么精準的講明了恨雖從愛來,可是由愛生的“恨”不同于“愛”,自然恨的“了解”不同于愛的“了解”,由恨而生的“了解”沒有由愛而生的“了解”那么的理所當然,所以恨的“了解”與愛的“了解”相比多了一份“奇異”。就是因為這樣準確的用詞,這樣直接的句子,讀本書時總叫人不住的點頭,不住的回味,她把那些男男女女的心思完完全全的寫了出來。記得高中的語文老師說“所謂的好文章就是把心里想的用文字寫出來”,這本書就是把每位人物心里所想的東西表達了出來。
? ?整本書除了準確表達人物內心外,最值得稱贊的便是人物描寫部分,譬如“只看見她手臂上勒著一根發絲一般細的暗紫賽璐珞鐲子,雪白滾圓的胳膊仿佛截掉一段又安上去了,有一種魅力的感覺”,若是旁人,大概只會著重寫那暗紫的賽璐珞鐲子,可是愛玲卻偏偏加了一句“雪白滾圓的胳膊仿佛截掉一段又安上去了,有一種魅力的感覺”,這不禁讓我讀著讀者腦海里便浮現著那胳膊的畫面,有點熟悉,因為確是一些女人所有的,有點驚訝,因為那樣的胳膊確是如愛玲所寫,是有一種魅力的,她對女性的描寫是真實的,源于生活細致觀察的,這樣入木三分的描寫不由讓我想起紅樓夢對每一位女性的描寫,同樣那么符合她們的性格,那么真實,張愛玲的寫作手法與她對《紅樓夢》的用心研讀定是脫不了干系的。
? ?最后,我想說的便是這12篇故事的情感了,整本書讀完,給我的感覺是一種說不出的悲涼,先是故事背景大多是亂世中的些落寞家族,這樣的大背景本身就會給人以一種主觀的悲情,在《留情》結尾部分,她寫道“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再就是故事內容,這些故事大多講些男女之事,而結局卻不是令人期望的皆大歡喜,不,應該說,讀著讀著,叫人連期待圓滿結局的心都沒了。縱使偶爾不講男女,那些瑣碎的事也是讓人覺得凄涼、傷感。之所以如此,我想與張愛玲生活的年代、與她并不開心的童年、與她并不順利的婚姻有著莫大的聯系,也許她的心本就悲涼。
? ?對于每一個人,尤其是女性,非常應該去看看這本書,這本書能讓我們發現品味不同女性的魅力,能讓我們看到不同階層的女性的世界,能讓我們讀到堅持、善良、無奈,能讓我們真實的了解人性內心的東西,這樣的好書能讓我們看到自己生活圈子以外的東西,能讓我們面臨截然不同于我們世界的人時更加的從容。
十點讀書
在福之州
上午十點 ??? ?重要的時間
見重要的人做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