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
所以,我們有必要懂點心理學。因為,心理學可以讓我們知道哪里可以修正,成為更好的自己。
今天,給大家講解第6本書:《北大心理課》,北京大學的必修課。
開門見山,直接提煉5條重點知識:
1、性格不是優點,也不是缺點,而是特點。
平常我們會說,這個人性格木訥,那個人性格開朗,無形中就給性格分出好壞。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性格既不是優點,也不是缺點,而是特點。
只有明白這點,我們才能客觀看待自己和別人。
性格,大部分是穩定的,和遺傳、成長環境、教育背景,社會關系,多維度交叉,互相影響,共同造就。
有的人能說會道,卻動手能力差;有的人擅長創作,口才卻一般……
正確的自我認知,不是去否定和批判自己的性格,而是給性格找到適合的位置,發揮所長。
2、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力。
愛因斯坦曾說,人的大腦已經開發的部分不足10%。
剩下90%未開發的,是沉睡的潛意識,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忘記的巨大寶藏。而限制我們開發寶藏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思維模式。
書中有個案例,一個學生參加演講比賽,臨上臺前緊張得坐立不安。
他的老師急匆匆地走過來,遞給他一份卷著的稿子,說:“放心演講,這是你的演講稿,萬一忘記,你可以打開看。”
學生猶如吃下一顆定心丸,演講很順利,并超水平發揮。他下來后馬上去感謝老師。
老師說:“你看看稿子是什么?”
學生打開一看,只是一張空白的紙。
原來,老師利用暗示的方法,給了他信心,激活他的潛意識,結果得到超水平發揮。
很多時候,我們總告訴自己“我不行”、“我做不了”。
其實,正是這種自我否定的思維,限制了自己。
一個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積極面對,找到合適的方法,我們就能不斷地突破極限,做到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3、“裝”出來的快樂,也能真快樂。
這點我自己體會深刻。
以前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就特意給朋友講冷笑話,做一些搞笑的事情,假裝自己很快樂。慢慢地,自己就真的快樂起來。
一開始是假的,后來就變成真的了。
人的心理就是這樣,很容易被帶動起來。所以,不快樂的時候,可以試試這種方法。
4、大多數人實際上并不理性。
這條讓人難以置信,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相信,自己的決策是經過理性思考的。
書中寫了個典型的特征:大多數人會隨大流。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保持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跟風。
但是,別人都去做某件事情時,自己就很難有定力不跟著做,比如:大家都把孩子送補習班,你很難不送。
生活中不理性的案例很常見,比如:不少人因為一口氣,或者一個面子,而跟別人大打出手。
我就是親眼看見一個人,因為停車的小事情,跟保安大打出手,頭破血流。
跟著感覺走,氣上心頭時,不管三七二十一,是最大的不理性。
可是有多少人,不是跟著感覺走的呢?又有多少人,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氣呢?
5、我們的決策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
有個心理學研究者,跟朋友打賭,說他不久就會養一只鳥。
朋友說:“不可能,我根本就沒有養鳥的想法。”
過幾天,朋友過生日,這個人給他送一只精美的鳥籠。
朋友大笑:“送鳥籠也沒用,我不會養鳥,我可以把它當一件藝術品掛起來。”
后來,每次有客人上家里,人家看見鳥籠,都會問:
“你養鳥了?”
“你的鳥呢?”
“它飛走了嗎?”
被問多了,不知不覺,這個人潛意識里就和鳥關聯起來。有次逛街,路過花鳥店,他進去看看,就順手買了一只鳥回來。
心理學家贏了!
這就是著名的“鳥籠效應”。
不管你承受,還是否認,心理學已經證明一種普遍現象:人的決策是很容易受別人影響的。
明白以上5點,可以幫助我們客觀地認知自己、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周圍人事物的運行規律。
今天就解讀到這里,恭喜你又收獲一本書。每天5分鐘,一起讀好書,我們明天見!
PS:以上為易瑾還原創,喜歡可以點關注,每天一起讀書哦!往期內容可以去主頁翻閱。
【解讀人:易瑾還】
工作10年,我迷茫了,去過西藏流浪,最后在拉薩的一家書店,我豁然開朗:
只要你下定決心,就過你想要的生活,不管有錢還是沒錢。你可以繼續看你的書,保持你的想法,只用對自己說“我是自由人”,你就會過得挺好。
從此,我愛上讀書,寫字。到現在已經讀過上千本書,我的精神世界發生巨變,從毛毛蟲蛻變成蝴蝶。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所以,我決定做【世界正在獎勵堅持讀書的人】系列,把讀過的好書,提煉精華分享給大家。
做一個堅持讀書的人,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