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后早早回了學校,今天老師聽說我們吃的不好,便帶我們出去改善生活,十幾個人熱熱鬧鬧,有肉吃、有酒喝,老師豪氣、師母熱情,簡直無懈可擊。晚上自制清粥小菜,本想著將用油燒熱的姜末澆到煮熟的青菜上,結果不小心燒糊了,香味中飄著濃濃的油煙,又應景煮了湯圓,從除夕到元宵,這年算是過完了。小時候,節日代表著放假不用上學,過年更是一件喜慶的事情,穿新衣、戴新帽、收壓歲錢…而長大了,過年更像是一種儀式、一個契機,給自己留白的時間,也給思念的人們以團聚的理由。
????? 今天看到BBC制作了一個關于中國春節的紀錄片,記者們從最北的哈爾濱,到最南的香港,對春節期間各種人事進行采訪、拍攝。我們身在其中,只覺過年回家是一件理所應當、必不可少的事情,當然,有一部分人因各種原因回不了家,這絕對不是樂事。而在那群記者看來,這么大范圍的、堪稱是“人口遷徙”的春運,簡直不可思議,占地球六分之一的人搭乘各種交通工具返鄉,機場、車站人流如潮,摩托車大隊也是一大特色,其中一個記者說,“天啊,我活了這大半輩子,第一次見到這么多的人”,當即忍不住笑了,這在中國明明是司空見慣的場景啊。記得大一那年,第一次從南方坐火車回家過年,那列火車從深圳發車,經東莞站停留五分鐘,站臺上拖著皮箱的我,捏著身份證和火車票,擠在長長的排隊人群中,汽笛聲響,還有一半的人在車門外面,大家焦急起來,生怕被拋在站臺上,我淡定與忐忑摻半,心想,難道真會丟下這么多人?果然,在工作人員的疏導下,大家都成功上了車。接著是找座位,移動極其艱難緩慢,站的坐的都是人,座椅中間的過道上被人和行李堵的水泄不通,對,跟電影《人在囧途》里演的差不多。這幾年國家在鐵路方面的工作算是不斷進步,不但增加了車次,車廂內環境也清潔了許多,乘車體驗跟以前大不相同。
????? 想起最初過年是為了嚇跑那個叫做“年”的怪獸,后來過年,就是辭舊迎新了,如若哪一天沒有了這個儀式,仿佛日子一天天過著,竟不知歲月幾何,沒有東西來衡量了。人們都說年味兒變淡了,我便每每特別留意這些,仔細尋找著過年的氣息。所幸,家鄉老一輩的人們尚未完全丟失了過年的氣氛,村子里年初一都還會有一隊人馬在村口敲鑼打鼓地舞獅、唱戲,只不過以前搭建的戲臺子年久失修、雜草叢生,地點就直接改到了旁邊新建的小廣場上。回老家的路上經過別的村莊,看到老人們抬出了節日才會拿出來的大鼓,近一米寬的鼓面,是經過年月洗禮的舊木顏色,鼓槌上則綁著喜慶的紅布,通通的鼓聲敲走了舊日灰塵,迎來了明朝歲月。也有戲友們自己組織的小場,隨便找個寬敞的地方,一條板凳坐一個人,一柄二胡、一柄曲胡,還有一臺電子琴,唱戲的人就站在旁邊,咿咿呀呀地唱著。母親大人便是站著唱戲的其中一員,只不過,別人唱豫劇,她卻喜歡京劇。
????? 貼對聯也是過年必須得做的事情,集市上賣對聯的小攤一副紅紅火火的樣子,大紅色的對聯在冬日里映紅了人們的臉,也映著紅彤彤的年。村里的人家一般都有大院子,走到二叔家新蓋的房子旁邊,正對著是前面鄰家的老屋,斑駁的石頭墻上斜著貼了紅紙黑字寫著“開門見喜”的獨聯,奶奶說,家里貼的對聯都是成套的,除了每個門上有一套,院里墻上貼一張,大門口也要貼一張,喜慶。
????? 年輕人平時忙忙碌碌,過年大概也不想大張旗鼓地折騰,只想回到家里安安穩穩喝杯熱茶,可以親友相聚,也可以給自己一段悠閑可支配的時間。年前收拾了屋子,弟弟和爸爸的書是重點收拾對象,扔掉一些舊物,拖干凈地板,看著屋子寬敞明亮,心里也舒服。跟媽媽一起包餃子,跟爸爸一起放鞭炮,跟弟弟閑逛聊天,看著奶奶買肉燒香、敬神敬祖,亦覺得心中踏實。爺爺奶奶清貧一輩子,如今雖不是大富大貴,至少身體健康、吃喝不愁,這便是最大的喜事。即使人在外面再堅強如鋼,過年也總會生出各種感情,回家看看老人,也讓老人看看子女。哪怕什么話不說,坐在奶奶家門口曬太陽,也是最簡單的幸福了。也見老朋友,聊聊過去,聊聊未來,經歷的事情多了,眼易模糊心易鈍,所幸我們未失掉往日的情懷,未失掉對生活的向往。
????? 想來想去,大概很多年輕人對過年是沒什么興趣的,畢竟要被七大姑八大姨問學業、問對象、問工作。小孩子們歡歡喜喜,打打鬧鬧甚是開心,老人們張羅著吃的玩的,看小孩子們開心,自己也開心。我倒覺得,順其自然,不管是忽然想靜靜坐著,或者忽然想出門爬山,都是好的,心悅即可。初八回到學校,看到每個宿舍門口都貼了紅彤彤的大對聯,掛上了小彩燈,無端端讓人覺得歡喜許多,大概就是一種儀式感吧。不管是買了鮮花,還是放了鞭炮,甚至只是無聊地寫了工作計劃,或者舒服地睡了幾天,總已辭舊迎新。
????? 愿新年,不負歲月不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