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第11篇
如果說有什么自我管理的方法能和“時間管理”相媲美,那在我們這個知識創造財富的時代,可能非“知識管理”莫屬了。
知識管理在最近幾年成為個人成長方法論中的熱門話題。其實我最早知道知識管理,差不多是快10年前剛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有一陣輪崗的時候,部門老大交給我一個任務,讓我做一個和公司業務相關的招投標案例的knowledge management 。那會兒“知識管理”這個翻譯還不像現在這么普及,knowledge management也是個舶來物,在當時不是人人都知道的概念,所以現在想來,很佩服那時部門老大的前瞻性。
在布置任務的時候,我記得老大說:現在國外很注重knowledge management,這是一個很好的practice,我們也應該在工作中注重與業務相關的知識和信息的收集、總結、存檔以及參考應用。交給你一項任務,做一個和我們公司業務相關的招投標案例的knowledge management 吧,剛好邊做也可以邊熟悉業務。
當時我是有點懵,到底什么是knowledge management?怎么做?
不好意思、也覺得不應該什么功課都不做就直接問老大答案,于是我自己在網上google了一番,不記得當時得出了什么結論,反正最后我按自己的理解,將與公司業務相關的國內外重要的招投標案例能找到的都找了出來,然后按具體的業務類型和招標要求分門別類,建立索引。之后,再在業主招標要求、投標企業資質、中標企業中尋找特性和共性,自己總結出了不同類型招標的特點,投標時的注意事項,以及有哪些特點的企業更有機會中標。
由于輪崗時間不長,還有其他的工作和學習任務,這個小項目按現在的標準來看,做得應該是相當的粗糙。不過輪崗結束時部門老大夸我這個項目的框架搭得不錯,他再優化一下后,后續接手項目的同事就可以不斷往里面添加內容了。
這是我和知識管理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感覺有點“霧里看花水中望月”,自己也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概念,可是卻沒有系統的方法論來操作。
后來,后來我就把這個概念給忘了。。。不過在工作的這些年里,我始終保持了對學到的知識和重要信息的分類整理、存檔記錄、總結回顧和參考應用。偶爾還想到knowledge management這個詞的時候,覺得自己做的這些就是knowledge management 。
的確,即便用今天日臻完善的知識管理系統理論來看,這些功夫確實屬于知識管理的范疇。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大多數熱愛新知和關注成長的小伙伴們都主動或被動地在做著知識管理。于是對個人成長來說,問題的關鍵不再是做與不做,而是我們做知識管理的效率有多高?我們真的理解了知識管理的核心、掌握了知識管理的正確方法嗎?
今天,就這個問題我們來說一本書,知識管理大咖成甲在今天2月剛剛出版的《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
先說說作者成甲。他本身是做景區設計咨詢的,自己創業成立了一家設計咨詢公司。由于對獲取新知抱有極大的熱情,他深入鉆研知識管理相關的知識,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知識管理系統理論。在寫作本書前,他已經開設了好幾年的知識管理培訓課程,在得到上開設了“成甲說書”欄目,被羅輯思維稱為全國最會學習的人之一。
下面我精選《好好學習》中的幾個核心內容和大家分享。
臨界知識
《好好學習》這本書其實是圍繞一個核心概念來講的,這個概念就是成甲獨創的“臨界知識”。
在介紹臨界知識之前,我們有必要說一說“知識”,這個我們習以為常到忽視其確切含義的概念。
成甲說,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舉個例子,知乎上的文章,你不去讀,它就是一堆數據;當你閱讀之后,它就變成了信息;而只有當你閱讀并據此改變你的行動后,這些數據、信息才變成了知識。
這個定義,一針見血地點破了“讀了很多書,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因為你沒有將書上的信息內化為改變行動的知識。不應用,你所知道的一切就都只是一堆毫無意義的信息。唯有應用、實踐,才能將信息轉化為知識。
但并不是所有知識的價值都是一樣的,有些知識,能夠更深刻地改變我們的行為,這類知識明顯比“蜻蜓低飛要下雨”這樣的知識對我們的成長更有價值。成甲將這類能夠更廣泛、更普遍、更深刻地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稱為“臨界知識”。臨界知識能夠開啟學習的“四兩撥千斤”的模式,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有效的知識管理,就要重點對挖掘臨界知識、理解臨界知識和應用臨界知識下功夫。
成甲在全書最后列舉了七個他認為非常重要的臨界知識,并對它們的應用進行了具體的分析。這七個臨界知識分別是:復利效應、概率論、黃金思維圈、進化論、系統思考、二八法則和安全空間。相信大家對這七個概念都不陌生,但怎樣跳出七個概念本身所屬的數學、生物學、認知科學等范疇,讓它們在我們成長、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發揮作用?這就是這本書探討的核心問題。
學習臨界知識的心態
學習臨界知識,成甲建議要具備兩個心態。第一個心態是綠燈思維,也就是說看到任何新知,要放下我們的習慣性防衛,第一時間告訴自己: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該怎么用它來幫助自己?當理解了新知的用途和價值后,再分析其不足和局限,并想辦法完善。其實,這不僅是學習臨界知識的心態,也是我們學習一切新知的心態。
第二個心態是以慢為快。這個心態在我們這個“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互聯網速度時代,顯得特別難能可貴。成甲說他在2009、2010年那會兒,一年要讀150-200本書,那時讀書是為了快而快,雖然也收獲了不少知識,但以現在更加成熟系統的知識管理的眼光來看,有很多后悔和遺憾:該慢的地方沒有慢下來,很多知識的阻塞沒有打通,造成后來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查漏補缺。現在成甲讀書,不追求速度,甚至不再追求讀完一本書,而是將打通知識阻塞,實現融會貫通作為讀書的目的,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
比如他讀《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這本書時,對其中一個章節中“結構”是什么短短300字的內容,細嚼慢咽了兩個多小時,做了幾千字的讀書筆記。
我之前看過李叫獸寫的一篇如何建立知識體系的文章,也說到了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這個觀點。李叫獸說他在讀一本講神經心理學的書時讀到這么一句話:“人的爬行腦(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腦)更加喜歡視覺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這么一句沒什么特別的話,我們大多數人可能讀過就讀過,最多停下來反復再讀幾次,反復讀完甚至背下來也不過幾分鐘的事情。但這句話李叫獸說自己讀了幾個小時。他是怎么讀的呢?他讓自己找出并列舉那些可以被這個理論解釋的現象,至少羅列五個案例,并認真分析這些案例是如何對這個理論加以應用的。
這就是牛人和普通人的區別。當很多人還在追求讀書的數量時,牛人們早已過了完整讀畢一本書的階段。他們認為,把時間平均地花在每一頁上是效率低下的,要想最大程度地從書籍中獲取改變和成長的養分,就要以目標為導向,細嚼慢咽,把時間花在真正值得研究的問題上。
學習臨界知識的三個方法和三個技巧
對于如何提升臨界知識學習能力,成甲給出了三個方法和三個技巧。三個方法分別是:反思、以教為學和刻意練習。三個技巧分別是記錄、定期回顧和付費購買。在這三個方法和三個技巧中,我特別推薦成甲獨創的一個回顧方法,我稱為“十年回顧法”。
成甲建議每隔10年(當然,我覺得也可以靈活改為5年,6年,8年等)用三條線索回顧記錄這10年發生的關鍵事件:
線索一: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事件;
線索二:發生在家庭、公司或自己都在機構的重要事件;
線索三:發生在全局,也就是國家、世界的重要事件。
然后分析這三條線索上的事件間有什么關系,它們有沒有相互的影響,加起來又是如何影響或者造就了今天的自己?
在過去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都相對緩慢的社會里,這個回顧方法的效果可能并不是很明顯,因為5年前、10年前的昨天和今天也許相差并不是很大。但在我們這個快速發展和變革的社會里,這個回顧方法能幫助我們清晰地把握社會發展和世界變革的脈絡,更重要的是,把我們的個人成長放到社會變革的大環境中,去找規律找趨勢找機會。這無疑會讓我們擁有更加全面、系統和長遠的視角,幫助我們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去把握成長機會。
我自己用這個方法梳理了過去10年的三條線索,有很多新的觀察和洞見,也強烈建立小伙伴都動手做做這個練習。
如何尋找臨界知識
既然臨界知識這么重要,我們也了解了學習臨界知識的心態和方法,那到哪里去找臨界知識呢?
成甲說,可信度比較高、適用面比較廣的硬科學領域里最容易找到臨界知識。比如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理學領域。像之前我們說到的七個關鍵的臨界知識基本就是這些領域里的知識。
成甲用自己的經驗總結了尋找臨界知識的四個步驟:
1. 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的重要知識;
2. 找到最重要的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
3. 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
4. 沒有解釋的時候,想辦法尋找或自己創造一個假設,并驗證。
所有現象層面的知識研究到底層之后,都會聯系起來。所以你選擇哪個領域入手學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以臨界知識為核心的知識管理體系和方法論,并將這套體系和方法論應用到其他的知識領域,慢慢掌握不同領域的臨界知識。這些不同領域的臨界知識組合起來,就會為你搭建一個系統的核心知識體系,這個知識體系儲存的能量,能夠激發你的學習小宇宙能量爆發,實現個人成長質的飛躍。我想,這才是尋找和學習臨界知識的本質。
以上是《好好學習》一書中幾個核心知識點的分享,其實成甲在《好好學習》一書中呈現給讀者的是一整套關于知識管理的系統深刻的理論和極具操作性的建議。想要讓自己的知識管理更加有效,建議你認真讀讀《好好學習》。
喜歡就關注點贊鼓勵一下唄^_-
【為時未晚】生命不能重來,人生總可重啟,為時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