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秋,袁希濂、許幻園、蔡小香、張小樓和李叔同等五位來自五湖四海、年歲相差無多,且意氣相投的才子,在許幻園上海的豪舍城南草堂,成立藝文團體“城南文社”,并結成金蘭之誼,號稱“天涯五友”。
“城南文社”以切磋詩詞文章為目的,組織者就是曾肄業于上海龍門書院的袁希濂;文社每月活動一次,文社的課卷專請精通宋儒理學,又長于詩賦的張孝廉評閱,并確定成績。
許幻園(1878~1925),擅長詩文,家中富有,為人慷慨,一度是上海新學界的領袖人物,經常舉辦懸賞征文活動。李叔同到上海后,許幻園慕其才華,請李叔同一家搬來同住,從此兩人結為至交。
袁希濂,字仲濂,著名律師,善書法,通佛理,近代上海寶山人,創辦“城南文社”,與弘一法師為摯友
蔡小香(1863~1913)。一介儒生,早年在文學上推崇桐城派,專心于詞賦詩韻,專于醫道,創立中國醫院,自任院長。
弘一法師(1880-1942)李叔同,是才氣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有人說:如果李叔同后來不出家,演戲將不亞于梅蘭芳;繪畫將不亞于徐悲鴻,詩詞文章將不亞于蘇曼殊,教育成就也將不亞于陶行知,這些都得益于他做事“認真”的緣故。
李叔同在“天涯五友”中是佼佼者。
可以說當年的金蘭之誼,如果沒有后來的弘一大師,或許早被后人淡忘了。
李叔同之所以出家,我個人認為,第一,他與佛有緣,第二,他無法面對現實,第三,好友的人生變故,第四,高處不勝寒,第五,看破紅塵。
其實,當一個人的景界很超前很超前的時候,人生的內容,在他的眼里,都是重復的。
當你不想過一種重復的生活時,只能選擇循世,那就是當和尚去。
慢慢的,我理解李叔同為何叫弘一法師了。
未能找到蔡小香和張小樓的任何資料。
李叔同學
豐子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