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奇怪我的小孩緣一直挺好的,和一些小朋友玩得挺來的。可能是我對待小孩像對待大人一樣真誠、熱情吧!
昨天鄰居家有一位小女孩來我家玩,這小女孩不生面孔,很是聽話,也很有禮貌。深得我媽喜歡,我媽說:“這小女孩很聽話很懂事,只要我媽去她家里坐,那小女孩就會端水給我媽喝,拿綠豆餅給我媽吃,還會給我媽捶背。”我媽夸完小女孩后,還不忘拿我和那聽話的小女孩對比一番,自言自語道:“要是我的女兒該多好啊!”我很不屑,直接堵回去:“我再不好,也是你生的你教的。”我媽被我說的啞口無言。
對啊!這么聽話懂事的孩子在農村是少有的,這大概是她父母教養的好吧!所以父母的教育對孩子十分重要。人人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本教科書,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成長。所以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何其重要。
下午我媽拿豆子出來挑,把壞的爛的的豆子挑出來放一邊。那小女孩也跟著幫我媽一起挑,在一旁靜靜地幫我媽挑豆子。我忙完手上的活,看到她們在挑豆子,本著偷懶看一會電視的心收了回去,心虛的我也開始幫老媽挑豆子。挑到下午5點多,我媽就去做飯了。只剩下我和那小女孩了,小女孩很安靜,應該7、8歲大,會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在老家都是說粵語的。除了上課講普通話,其他時間都是講粵語。從她講普通話來看,她讀書應該很不錯!
為了和小女孩拉近距離點,我故意找了一些話題。我:“小朋友,你好,你叫什么名字呢!”我輕聲說。
小女孩回:“我叫李嘉欣。”
“你今年幾歲了,讀幾年級了,家里有兄弟姐妹嗎?”我問,我以為我和小朋友的談話內容會高尚些,可我錯了,我還是那么俗套。
“我今年8歲,讀四年級了。家里有個姐姐和哥哥。”小女孩回我。
出于禮貌,我又說:“小朋友,我給你倒杯水喝吧!”
“不用了,姐姐,我一點也不渴。”小女孩說。
“小妹妹,吃點話梅吧!”
“不了,謝謝你,姐姐!”小妹妹客氣地說。
不到半個鐘我和她就這么混熟了,為了感謝她幫我家挑豆子。我想送她點東西!
“小妹妹你喜歡看書嗎?”我饒有興致地說。
“喜歡,我很喜歡看書!”小妹妹說。
“真的嗎?我有很多書,可以給一些給你看。”
“不用了,姐姐”。
小妹妹的拒絕沒有讓我停住腳步,我自作主張地跑到房間,翻書去了。過了好久,我才翻到一本小學英語書。其他的書不適合她看,都是一些情情愛愛方面的,她還小不需要看這些書。拿到書,我翻開書的第一頁就往小姑娘那里跑。自嗨的說要教她東西,于是我這半桶水開始裝起學霸來!雖然是裝也要裝的像點、認真點,我打開書本后,就讀了起來。小姑娘也跟著讀起來,她很是聰明。我說一句她能跟讀一句,說真的這孩子的學習能力比我強多了。我一邊夸小女孩一邊教她。小女孩學的很認真,我們學到要涂顏色的。我又去拿我的色彩筆教她,這個應該涂什么顏色,那個應該涂什么顏色。就這樣我們學到天黑,后來小女孩要回去了。我便把書和蠟筆都送給她了。新買的蠟筆送人其實心里是舍不得的,但是好物送佳人,也沒什么難過的了。
小妹妹走的時候和我說了謝謝。
“小妹妹,下次有空歡迎來我家玩啊!”我熱情地說。
后來我媽把她領回去了,看著小女孩消失的背影。我在思索另一個場面:
我很喜歡的一個作家晚情,寫過一篇文章《在她八歲時,曾被親戚當成小保姆》內容如下:
在她七八歲的時候,和大人們去一位親戚家做客。可能是因為她啟蒙的早,所以懂得東西比一般孩子多。她的親戚很喜歡考她問題,她有問有答,比親戚的孩子聰明些。
后來,她的親戚想留她在他們家住些日子,因為暑假,可以一起學習,一起作伴。
親戚的熱情邀請讓她不好意思拒絕,于是就在親戚家住下來。在親戚家時,她很聽話很懂事。經常幫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吃飯時幫忙擺碗筷,吃完了,把碗筷拿回廚房。
一次吃飯時,她的親戚讓她老公倒點醬油。她老公指著她說:“你讓她去倒就是了。”
親戚問她:“你去倒一下好嗎?”
她就去廚房倒醬油了。她親戚笑著對老公說:
真聽話,就像家里的小保姆一樣。
當時的她在廚房里聽到這些話后,猶如五雷轟頂,眼淚在眼眶里直打轉,可能親戚夫妻覺得她還小,有些話哪怕當著她的面說她也聽不懂,但是她是個非常早慧的孩子,她什么都懂。
大人們總以為小孩子小,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聽不懂。可是他們忘了,他們的一言一行都能傷害我們,都可能會給我們致命一擊。下面這個故事可能給大人們有所反思:
這件事埋在我心里很久了,隨著時間的變化,已經沒那么深刻,沒那么痛了。
大概九、十歲的時候,一天我和鄰居孩子一起在水泥地面上玩。我們幾個玩的不亦樂乎!堂弟看到我們玩得那么好那么開心。心里不爽,多事的堂弟便向我們扔來小石頭,沙子。第一次,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我們都沒理他,而他越來越囂張了,向我們扔的東西更頻繁了,我的忍耐到了極限,我警告他,再扔東西給我們,我便去樓上教訓(打)他。說真,我當時只是想逞強一下。如果他不扔東西砸我們我就不會理他的。可是堂弟不聽,也不管已經被惹怒的我,還是繼續扔。
我心想著:“到樓上去嚇唬嚇唬他,不是真的打他,好讓他自己的知道錯誤。”堂弟那時也就六七歲吧!
我跑到二樓時,我嬸嬸就在二樓抓住我,緊緊地抓著我的手不放。我的小手都被她抓紅了一圈。而后她便對我開始瘋狂大罵和各種侮辱。堂弟看到她媽抓著我,在樓上洋洋得意的笑。而嬸嬸卻說那樣的話:
你們這些沒良心的東西,欺負我兒子小,要打死我兒子啊。我兒子都沒招惹你你就要打我兒子。你今天敢動我兒子一根毛,我做鬼都不放過你們這些人。
當時的我很不爭氣,被她罵得連屁都不敢放。被她罵幾句就娃娃地哭了,是委屈,是后悔,后悔自己中計了。
回憶那場景,就感覺自己像中了她們的計一樣。然后我就像一個要被人千刀萬剮的宮女一樣。無還手之力,幸虧當時哥哥出現了,哥哥的出現給了我一絲希望。他在那時更像是我的主子,保護我。帶我回家,我求哥哥不要告訴母親這件事,要是母親知道了,非打死我不可。(母親和嬸嬸水火不容,經常吵架打架。也不知道是為了什么,不為錢,不為田地。只為爭一口氣,誰吵贏誰厲害,誰打贏誰牛逼。哥哥沒有告訴母親這件事,可是嬸嬸卻把這件事鬧大起來了。紙包不住火,那天也不知道母親從哪里知道我和嬸嬸兒子的事。后來母親和嬸嬸大打了一架,都驚動了奶奶。那天我在家里干活,母親一回到家就抓著我的手,讓我看她手上的牙齒印。“看,就是因為你我才會被那個臭婆娘咬成這樣的。你誰不招惹,干嘛就偏偏招惹她兒子呢?她說你把她兒子打死了。現在你跟我去讓她打死你算了。”母親發怒地說。
那天的母親就像一只魔鬼一樣,好可怕,好嚇人,母親抓著我的手又是打又是踢。我都顧不上哭,顧不上疼痛,顧不上傷心難過委屈。我在很努力的掙脫母親的手。因為我知道如果我跑不掉我真的會被她們逼瘋的逼死的。
那天的我很幸運,終于掙脫開了母親的手,然后我像一只小鹿一樣沒有方向感的亂跑。母親仿佛是一只猛虎一樣在后面追趕,母親只差一點就抓到我了,幸虧我當時跑得夠快。
真感謝那天我掙脫開母親的手,不然我肯定會得抑郁癥而自殺死。
試想一下如果你們在那個時候遇到這種事,內心會是怎么樣的!
我當時的內心是奔潰的,我當時恨透了她們,可我更恨母親,她為什么不問問我發生了什么,她不為我主持公道就算了。還要往我胸口插一刀!在那一刻,我其實有過自殺的想法。我想用死來懲罰她們,詛咒她們,我恨透她們了。可是當我走到樓頂往下看時,我害怕了。我害怕那種痛苦死去的滋味!或者當時我有能力工作,我一定遠走他鄉,從此和他們斷絕關系。假以時日,我可能還會回來報復她們。
當時的我千萬沒有想到,傷我最深的人卻是我最親的人。
十幾年過去了,如今我原諒了母親也原諒了嬸嬸。她們曾經對我的惡行使我一度很自卑,膽小怕事,不敢與人交談。進入社會后,是社會改變了我,使我變得活潑愛笑,其實更多的是我自己改變了我自己。如今的我很幸福很快樂。過去的那些不愉快我也摒棄了。
如今我想給一些父母一點忠告:
1、平等、真誠地對待孩子。不管是自己的孩子還是他人的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錯了,要進行責罰、教育。不要打罵孩子,打與罵只會讓孩子適得其反。一味的打罵孩子會讓孩子更怕你,更討厭你。
2、作為父母,你必須要有成熟的思想。沒有成熟的思想,你就要有判斷對錯的能力。孩子做對了,你應該站在孩子這邊,鼓勵她,給她勇氣,表揚她做得好,而不是她做了對的事,你也認為她是錯的,還要一味打罵她。這樣的父母十分可恨。連對錯之分都沒有,本人建議這樣的父母別生孩子。給不了孩子幸福,就不要給她傷害。(我媽以前屬于這一類人)
3、如果自己的孩子做錯了,不要一味的偏袒自己的孩子,慣自己的孩子。該自己孩子受的罰都要讓她自己去受。你一味偏袒你自己的孩子不是對他好,是害了他,你以為的保護偏袒只不過是日后讓社會幫你教孩子,讓你孩子走上犯罪道路而已。
4、多帶孩子出去旅游,長見識,讓孩子有一顆獨立自信的心。教孩子分辨是非,識真理,不惹事生非,遇事也不要怕事。
5、學會觀察孩子情緒變化,孩子沉默寡語,那必定是他有心事。你需要打開他的心門,和他談談心,給他一些正確指導和幫助。及時幫助孩子,以免孩子走錯方向做錯事。
6、我希望所有父母都能聆聽孩子的聲音而不是擅作主張的為孩子做他們想做的決定。孩子有孩子想做的事,父母有父母想做的事。可是我們不能勉強孩子做不喜歡的事。
7、父母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你的一言一行都能影響孩子。你喜歡打游戲、抽煙、喝酒、賭錢、家暴……
你的孩子也會跟著你學習,變成和你一樣的人。
一個老師家里出狀元,那是教的好。一個賭徒家里出癮君子。那便是學壞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的不易。望孩子懂得,會珍惜。
PS:
今天幫老媽洗番薯,老媽在一邊惡狠狠地數落老爸對她的惡行。我興沖沖來一句:
你們過不下去就趕緊離婚吧!不要天天吵架害得我哥娶不到老婆,我嫁不出去。
我媽先是木頭一愣,然后說:
你這孩子說這種話被別人聽到要罵你了,再說我這把年紀這副尊容,離婚還有人敢要嗎?不過你爸就想,反正我是不會如他意的。
我聽后哈哈大笑,你們不想離婚就給我好好過日子。
其實做子女的哪個不希望父母恩愛幸福的生活!只是他們如果真過不下去,勉強在一起對他們來說是傷害,對我們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