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輩的人,小時候犯錯惹事,總免不了大人的揍。印象中最深的,就是“炒竹魚”—扯一根竹條,去掉多余的枝丫和刺,抽在身上不致于留下舊傷,但鉆心的痛讓你刻骨銘心。
我們這一輩的人,記得大人們拿竹條抽的場景,同樣也記得打完之后臨睡前大人們拿草藥幫我們涂抹傷痕的畫面。大人們總是心疼埋怨,你要是乖乖的,就不用挨這頓揍了。有時候揍得太狠,抹藥時你已停了哭聲,她們反倒抹起眼淚來。
也不知道是不是受這樣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當我當了老師,看到學生犯錯搗蛋,總不愿意縱容,體罰雖不至于,但有時候嚴厲的表情,近乎咆哮的語氣,我也擔心,會不會在學生心里留下傷痕。
就當是一個笨拙又想負責任的老師,迫不得已可能造成某些心靈創傷;你知道這是你的責任,你需要幫學生把傷口撫平。
他是一個平時上課話很多的學生,有時候積極發言,有時候又活躍過頭,插科打諢嘩眾取寵。剛好正是我火冒三丈的時候,他在底下一直嘰咕不停徹底惹怒我了,火力全開,具體發了什么飆忘記了,總之,他一節課都蔫在那邊。
放學后一起踢足球,他遠遠躲著我,遠不像平時那樣活躍。倒一腳給他,傳一腳給他,招呼他傳球給我,慢慢地,開始又活靈活現起來。再然后,敢跑來你跟前跟你說:“老師,你現在踢球的樣子比在班上發火的樣子帥多了。”
然后不等你反應,又加一句:“不過還是沒我帥。”
他懂事的時候確實挺帥的,他真有太多帥氣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