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很多人喜歡Same是因為下面這個套套一樣的吉祥物.......
? ? 拋開套套的問題。Same是一款蠻有特色的產品。和豆瓣類似,采用頻道(小組)的形式,滿足了用戶自我表達的需求,幫助用戶尋找能與之共鳴的人。而Same在圖片,聲音,視頻上的優化,使得他區別于其他產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 在豆瓣小組上,我們很難把自己的情緒或者狀態表達出來,這點恰好又是我們在社區里,除了興趣,尋求共鳴最多的地方。表達情緒和狀態是Same的基調之一,也是其區別于豆瓣小組,我們去選擇Same的原因之一。
? ? Same除了在內容上的擴充,更重要的是幫助我們更好地表了自己。在頻道內,Same比豆瓣小組多了能插入圖片回復(豆瓣小組只能樓主插圖)這項功能,對用戶而言,這豐富了表達方式,同時也維護了成員之間的平等性,鼓勵用戶參與。對頻道而言,更多的圖片,更能豐富小組的內容。在發圖片的這個功能下,我們還發現Same支持拍照和相冊。這變相地鼓勵用戶拍照上傳,鼓勵和培養用戶的圖片社交習慣。”
? ? 音樂(聲音)同樣能很好地表達用戶的情緒。但是對用戶而言,在Same中能直接聽到想聽的歌曲,這更能滿足用戶因興趣,情景而激發的需求。例如在“睡前我就分享一首歌”這個頻道中,我們除了能直接回復(添加)歌曲,還能聽取頻道下的歌曲。這無疑激發了用戶發現歌曲,提供歌曲,用戶聽歌一連串的行為,同時也是滿足了用戶在睡前對音樂的需求。在這個頻道上我們發現了豆列的影子,并且對音樂“豆列”進行了優化。這不由得我想起當初有人對豆瓣電影初期只能看評論而不能買票的吐槽。我們可以想象,Same在音樂上工具化的特性能更好地激發用戶去長久使用Same。
? ? Same既然有音樂“豆列”。那么自然有電影“豆列”。同樣的,我們可以在頻道下添加電影的短片以及自己的文字來表達。在點擊播放自己感興趣的電影時,Same會提供愛奇藝等播放途徑。這既豐富了頻道內容,又是Same對自身入口功能的挖掘。一個簡單的短片播放功能幫助Same挖掘出盈利的可能性,的確是個不小的創新。
? ? Same盡管幫助用戶更好地表達自我。但是如何快速地找出我們感興趣的頻道,學習成本并不低。在評論里,我們也看到很多用戶還未發現感興趣的內容就抱怨不知道Same有什么用而舍棄Same。Same在一級界面對內容并未有效的“標簽”區分,以及在推薦頻道沒有涵蓋用戶感興趣的基本版塊。(從豆瓣電影中,我們知道電影是一個很大的版塊,而在Same當前的推薦頻道下卻并未發現電影的相關頻道。)這兩個原因造成用戶不能快速有效地查找自己的興趣頻道。目前Same的標簽功能處于“發現”→更多下面的“搜索頻道”中。倘若能把標簽移到一級界面上,相信能大大降低我們發現優質內容的難度。
? ? Same的頻道概念其實和豆列是有區別的。豆列是一人采集,頻道是多人創建。整體內容而言,豆列的質量可依據創作者的水平實現質量可控。而頻道因為是多人參加,人人平等,那么頻道會因為沒有監管(運營)者的角色,質量有不可控的危險。例如在“睡前我就分享一首歌”的頻道中出現搖滾歌曲。同樣的在電影頻道中,Same用戶更傾向用一句簡短的話來描述電影,這樣的頻道不會像豆瓣的評論那樣對電影具有參考價值,同時還會連鎖影響Same的入口價值。針對以上兩種情況,我設想在未來的Same中是否有可能引入豆瓣算法的概念,在頻道下用喜歡和拉黑對頻道本身內容進行篩選,達到優化內容的目的。并通過類似能完整播放頻道下的歌曲來實現頻道增值。而電影,通過對單獨一部電影的討論評分,來提升Same的入口價值。
? ? 好吧,這些我承認我Copy了豆瓣。
? ? 注:1,Same當前版本:2.1.2
? ? ? ? ? ?2,在豆瓣小組上,我們也能見到用戶情緒狀態的表達,但是數量較少,Same在這點上,我們能見到不小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