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宇坤
字數1.6K
微信運營手冊V1.0系統整理,暫定7文,本月底前發文完畢,大致計劃是:
1、框架:名稱、頭像、簡介、菜單、頁面專題
2、運營支撐:圖庫、音視頻庫和內容庫,標簽集
3、推文之前:欄目規劃、條數、推文頻率/次、排版配圖
4、文章結構:頭圖、標題、摘要和正文架構,互動&留言、打賞等等
5、推文后的二次傳播:媒體矩陣、社群運營、互推、地推等
6、推文后的數據分析:文章、用戶、業務相關的交易等
7、微信運營輔助工具推薦
一、名稱和定位:
1、命名的原則:
要:短、人名、產品屬性清晰
不要:出現英文、出現生僻字、出現流行詞匯
可以:可以設問、可以動+名、可以有情緒,建議不要形容詞!
以我自己為例:
從2013年的下半年就開始捯飭微信公眾號了,當時直接一個郵箱就注冊搞定了,可是因為名稱的問題前后沒少申請,之前名稱不可更,折騰到最后,夭折的就剩下2個。
直到2016年的6月份,用了別人的身份信息才申請了自己的微信訂閱號號!
名字由“李坤鋒同學”,修改為了“宇坤”,運營主域名也由likunfeng.com調整為yukun.org,不過比較遺憾的是ID一旦設置將不可更改!
配合的媒體矩陣也做了減法,僅留存簡書和微信公號!
2、定位
定位,通俗來講,你想干啥?
從烏鎮互聯網大會Robin說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結束,智能時代已經到來,再到3月底4月初的深圳國際智能集成及機器人展覽會上Jack Ma說的MI才是未來,而非AI。
試想如今的你我,看待問題不再好壞對錯之分,只是表達自我的觀點,贊成或反對!
界定一個公眾號也是一樣,不是為了贏得滿堂彩,所有人都來圍觀,大道一個品牌,小到一個自媒體號:
考慮好這幾個緯度:我叫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是什么性格?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和你的關系是什么?
Eg.宇坤
新媒體運營和個人成長相關的知識服務工作者,通過輸出來鑒定自我的成長。
理想不大,有質量幸福的活著!
我和你的關系:關注我才有關系.
3、品牌相關
再外延一個緯度:
品牌印象發展史:Know---Trust---Love ,知道-信賴-喜歡
日日夜夜的收集整理,思考后的輸出,每當你看到一個又一個可以拿來即用的方法、工具和策略時,逐步就建立了信賴感,試想倘若有一天升級概念,將日常輸出萃取而成的精華版,哪怕是付費,您或許也會喜歡!
這就是最簡單最底層的自媒體商業邏輯,要么廣告、要么電商!
可是為什么有些明明還不錯的號,為什么不商業化?難道是情懷?
情懷這東西,別說人了,狗都有。
我覺得除此之外更大的可能有二:無視商業化(沒能力&不屑),跑馬圈地階段未完成!
以本人日常為例:
作為新媒體運營,關注8-10個相關的號算是多的了,譬如,創業邦雜志、i黑馬、插座學院、鳥哥筆記、91運營、運營狗工作日記、運營觀察、黃有璨、李叫獸
個人成長:蕭秋水、彭小六、曹將、萬能的大熊、清單、剽悍一只貓、拆書幫、行動派、秋葉等
另工作方面:競品和行業相關、國家宏觀政策號
日常 素材網站整理到 17yy.me(一起運營),工作用有道云,生活用印象筆記付費版!
TIPS:
1、除非為了完成所謂的品宣,那么在界定名稱的時候,商業邏輯先行,為了名稱鬧心的小伙伴,可復活心儀賬號,因為“個人類帳號一個自然年內可主動修改兩次名稱 ”,企業相關的訂閱號和服務號“ 名稱可通過微信認證進行設置”!
2、免費的未必不好,付費的一般都不孬!
二、頭像和簡介
1、頭像怎么搞?
不用明星照,不用著名卡通形象、不用表情包、不用淺色Icon、不用風景圖或景物、不用未經修飾的產品圖、不用海報、
可以是設計字體、可是是定制版頭像、可以是定制版logo、
不要頻繁更換、不要長期不換、不要換的毫無規律
2、公眾號簡介
除非企業品宣類的公號,建議逗比的表達個人或者產品的愿景即可!
簡介是跟定位遙相呼應的,很有必要深思熟慮后的輸出。
來CASE說事:
3、菜單相關
4、頁面模版專題
平臺排放原創標識后才有的功能,現有3個頁面升級到了5個,是點擊僅此二次導航,優質文案的聚合,宇坤公眾號歲拿的了原創,暫未做文案歸納聚合,來大牛的CASE說事:
以上,
感謝
我是尾巴
更多新媒體運營相關資料,可關鍵字回復 “資料”,獲取下載地址,建議先收藏,后續需要再DOWN!
---新媒體運營、個人成長知識服務工作者@宇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