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頭放了一個小小的綠植,喜歡的不僅是這抺綠色,還有上面刻著的兩個字:止語。
海明威曾經說過,我們花了兩年時間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至于為什么要學會閉嘴,這只能由自己慢慢體會了。
我在一本書上看到:把脾氣拿出來,那叫本能,把脾氣壓回去才叫本事。有時候說的越多,矛盾就越多,倒不如止語,用沉默取而代之。
人到中年,有時會覺得生活糟透了,時不時會去抱怨生活;性子變得急躁了,對待某些事某些人看不順眼,就會藏不住脾氣。這真的是不可為之舉,因為誰都不曾虧欠你,你沒有理由向他撒氣,也沒有理由向他隨意抱怨,誰活著都不容易。
《鬼谷子.本經符》書中曾經提到:“言多必有數短之處”,意思就是說,話說多了一定有失誤,所以不語的人往往能夠做到知而不言。
自己有時候也是為了別人能夠更多地了解自己而不停地說話,卻較少地去了解對方,也沒有足夠的耐心去聽完他們自己的故事,忙著訴說自己的曾經,實為不妥,想來慚愧。
一直以來,比較佩服一類人,受冤枉了也不申辯,以無語面對,等到事情水落石出之時,回望他的形象,昂然,君子,這大概就是沉默的力量吧。
每一個能平靜面對災難和非議的人,一定是獨自熬過了很多痛苦的事情,他們往往什么也不會說,只是默默的承受著。
就像祥林嫂一樣,只有脆弱的人才會四處訴說自己的不幸,堅強的人會不動聲色的讓自己強大。
這個世界是矛盾的,即使你做得再差,也會有人理解你,即使你做得再好,也會有人斥責你,那么選擇什么好呢?選擇止語吧。
禪師明白人生最難得的四境界,是痛而不言,笑而不語,迷而不失,驚而不亂,所以禪師不語。菩薩明白:低眉便是慈悲六道,所以菩薩無言。佛祖明白:給你修路的,是你自己,埋葬你的,也是你自己;幫助你的,是你自己,毀滅你的,也是你自己;成就你的,自然還是你自己,于是佛祖也不言。
淡看人間事,瀟灑天地間,我選擇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