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六點簽到
抑郁是一種負面情緒。處于這種情緒狀態下,人會感到失落、沮喪、空虛、絕望、煩躁、不安等,與此同時,還會對原本感興趣的事物都喪失興趣,總覺得做任何事提不起勁兒。
生活非常復雜,日子也很長,我們都可能會遇到情緒低落的時候。
抑郁是一種心情,但抑郁癥就不是一種心情那樣簡單了。
如果一個人連續兩周以上都陷于嚴重的抑郁心情,而且在食欲、自信心、注意力、記憶力、睡眠等方面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和下降,無論做什么都提不起勁兒,對一切都不感興趣,這就不是偶爾的心情波動,而有可能是一種臨床疾病——抑郁癥。
許多描述抑郁癥的教材常會使用凡·高的油畫《悲痛的老人》,畫中老人正坐在木椅上掩面痛哭。
雖然這幅畫里的人并不是凡·高本人,但作為它的創作者,凡·高大概是最有名的重度抑郁癥患者之一(也有說法為凡·高得的是精神分裂癥,這種病我們在后面也會提到)。
這樣一個天才畫家最后因精神問題自殺身亡,令人唏噓。但要注意的是,這幅畫展示的其實更多的是“悲痛”的心情,而不是抑郁。
患有抑郁癥的人,并不是都像這樣雙手掩面、淚流滿面的。
抑郁癥本身非常荒謬。
沒有抑郁癥的人,難以理解抑郁癥到底是什么,因為每個人都體驗過“心情不好”,所以自然而然認為抑郁癥只是長時間心情不好而已。
美國作家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2013年曾在紐約做過一場主題為“抑郁癥,我們各自隱藏的秘密”的TEDx演講。
他在這場演講中分享了他得抑郁癥的過程和感受,很多人(包括我)認為他對抑郁癥的總結非常精準。
他說:“抑郁的反面并不是快樂,而是活力。
而正是這樣的活力,似乎在某段時間里從我的身體中慢慢消失了,所有需要完成的事情都讓我感覺那么麻煩。……
你知道這根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然而你已經被抑郁掌控,并且無法找到任何解決方式。
于是我開始感到自己事情做得越來越少,思考得越來越少,感知得越來越少,就好像整個人已經沒什么價值了。”
對抑郁癥的神經科學研究真的可以算是浩如煙海,然而,即使我們已經做了這么多努力,它還是一個難題。
不知你還記不記得在情感篇中,我曾經提到過一種神經遞質,名叫血清素(有時也會被翻譯為五羥色胺)。
血清素被認為是調節心情的關鍵。雖然它本身不生產快樂感,但它控制了能不能感受到快樂的那個閥門。
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的大腦中血清素含量偏低,很多抑郁的癥狀也確實和這一點相關。
所以市面上最常見的抗抑郁藥,大多都是作用于血清素的,目標都是維持和提高大腦中的血清素含量。
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有很多,所以市面上才會有這么多不同種類的抗抑郁藥物。
有些藥物能夠阻止血清素的分解,這樣即使大腦的血清素產量不變,但血清素的分解過程變慢了,就能讓血清素在大腦里待得更久一些,從而提高血清素的濃度。
還有一種方式,是直接作用于負責回收血清素的神經細胞上,讓這些細胞停止它們本該完成的回收工作,讓血清素在神經細胞之間待久一些,強迫它“加班”。
現在應用最廣泛的抗抑郁癥藥物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就運用這種原理,它除了用于治療重度抑郁癥,對上一節講過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雖然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抗抑郁藥,但藥效因人而異,不僅價格昂貴,而且副作用很大。
就拿上面提到的阿米替林來說,它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會使嘴巴很干、視力出現問題、血壓降低、總想睡覺,還會便秘。
更嚴重的情況則是引起心臟問題,如果服藥者年齡小于25歲,這種藥甚至會增加服藥者自殺的風險。
每次想到這里,我都覺得非常沮喪。這么大的一個問題,這么多人深受其苦,神經科學界也已經花了幾十年來研究這個疾病、開發藥物,到現在治療還是這么難、這么貴。
可能真的要到更年輕的一代成為科學研究主力的時候,我們才能在抑郁癥的研究和治療上更進一步。
我在準備寫這書的時候,就下定決心一定要說說抑郁癥。在與大腦相關的疾病中,抑郁癥絕對不算最復雜、最難攻克的,甚至可以說在本篇中,它相對來說算是“簡單一點”的疾病。
但我個人認為它是最令人心生遺憾的一種病,它所影響的人群之廣超出你的想象。
它對人的影響那么嚴重,許許多多的人卻選擇在沉默中忍受抑郁帶來的痛苦,甚至最后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在國內,可能是文化原因,也有可能是科教不足,無論年輕人還是中老年人,即使患了抑郁癥,也不敢告訴身邊的人,因為很多人會誤以為得抑郁癥是軟弱的一種表現;
或者知道即使說了,對方可能會不以為然地說:“這不是什么大病,你只是想多了。”
在英語中,我們常用“黑狗”來形容抑郁癥。
這來源于英國首相丘吉爾的一句名言:“抑郁就像一只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這個形容特別巧妙,
抑郁癥來得無聲無息、突如其來,來了之后又會如影隨形,就像一只緊緊跟著抑郁癥患者的黑狗一樣,生活在患者的影子里,患者也要學會與它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