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推薦]《Teaching as a Subversive Activity:A No-Holds-Barred Assault on Outdated Teaching Methods》Neil Postman & Nancy Postman 1969年
中文名稱《教育是顛覆性活動:對過時教學方法的全面抨擊》,網上搜索了,沒發現中文版。誰知道哪有中文版,麻煩請介紹一下。如果沒有,只能自己翻譯了。先粗讀一遍,如果找不到中文版的話,今年有時間的話只能自己翻譯它了。
此書描述了學校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探究學習法的人才,而不是培養的填鴨式教育培養的體制化人材。
舊的學校環境強調學習是被告知發生了什么。而探究環境強調的是,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發現。當然,這樣的教育環境并非史無前例。蘇格拉底的教學就無需預設敘事線索,更無教學大綱——他的教學過程本身就是教育真諦,教學方法即核心要義。盡管提及他的結局或許有失委婉,但我們必須正視。平心而論,那些指控者并非無理取鬧。那些指控者其實心知肚明——當學習脫離既定大綱,任何權威都將如坐針氈。
2024年,我義務教育新教材開始全面使用,教學目的從教走向學,實現從學生中心到以學習為中心。實際上就是從過去的填鴨式教育,轉變成探究式教育。課本也按此理念,不教過程,要求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的探索(提問、翻閱相關書籍、尋找專業人士、自己試錯)去尋找答案,在探究中學到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方法,這對學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這對那些填鴨式教育培養出來的家長是一個重大打擊,如果家長在自身學習成長過程中沒有培養出探究式學習觀念,那他們將對新教材無所適應,根本不知道應該如何教育他們的小孩。結果就是只有那些具有探究式學習能力的聰明孩子才能在學校的人才選拔中脫穎而出。國家也利用教學改革,淘汰填鴨式教育培養的孩子,選出具有探究式學習能力的聰明孩子區分出來。
“生態學”關注的是環境中各種元素之間的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如何導致平衡與生存,或失衡與滅亡。在學習環境中,至少有四個關鍵要素:學習者、教師、學習內容,以及學習策略。如果想讓學習環境--學校發揮作用,這些元素必須互相服務、互補,并從彼此中獲得意義。
變化——持續的、加速的、無處不在的——是我們生活的世界最顯著的特征,而我們的教育系統尚未認識到這一事實。我們進一步主張,應對變化所需的能力和態度是最高優先級的,我們有足夠的智慧來設計學校環境,幫助年輕人掌握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生存所需的概念。我們稱之為“學校”的機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讓它如此。
需謹記:探究式教學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學習者作為學習主體的元能力。其實現路徑是讓學生像高效學習者那樣行動。因此,該環境中唯一合理的邏輯結構,必然是對優秀學習者行為為藍本。高效學習者與常人無異,同樣是承載著生命悸動與語言焦慮的神經存在,其卓越之處恰恰在于:他們堅信并踐行著低效學習者所忽視的認知準則——而這正是教育變革的密鑰所在。
此書雖然是1969年發行的書,當時對舊式教育的批判,對教育變革的關鍵要素介紹,在現在看來仍有預見性、參考性,對家長、教育行業的人員來說非常值得一讀。
相關鏈接:《精選書籍推薦:我的自學之路感悟》總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