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數》這本書可以說是黑色幽默文學,是王小波逝世十五周年的特別紀念版的新文選一類書籍。王小波這個人物,按他妻子李銀河所言:王小波雖在大學是偶像級人物,但文學史里并沒有他的名字,連同他的作品使得體系內的評論家都無法評價,或許王小波一直保持沉默的,而那些評論家也只好沉默不語了。
有些人認為沉默是一種怯懦,在公共場合不敢吱聲,到了私下卻妙語連珠,那么我想替王小波質問下說這種話的人——是否患了貧乏癥想找存在感呢?其實這并不是沉默,就是太怯懦了不敢吱聲罷了。當我讀了《沉默的大多數》,我認為沉默是這樣的:一個人是要在沉默中學習的,而不是像老莊脫離人間尋安逸,也不是在孔孟那套學問下的保守,相反正是跳出這種思想的圈子。
王小波說道:沉默只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很多人包括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擁有。那么聰敏的讀者,你是否擁有在沉默中學習是金的智慧嗎?
我見過幾位模樣清癯的老板,他們動輒沉默,但他們做出的事確實合實際性的;相反,有些人喜歡喋喋不休,喜歡吹這個捧那個,到心里想的和表現出來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做的事也是不符合實際性。像王小波在書中舉的一個例子:很多人口口聲稱要解救貧困戶,與其大呼小叫去解救他們,讓人家苦等,倒不如一聲不吭。這是王小波所沉默出來的,總而言之,我們做事要從實際方面去考慮,并且想的周到,同樣,我們也不能把自己的好心反而加害了別人。那些喜歡吹捧這個那個,揚塵舞蹈的人,早晚有一天會變得沉默,有句話可以作解釋:有些人不愿意沉默,然而當他們受到了圈內的打擊,才會懂得沉默的重要。
王小波說:人可以在話語圈和沉默作選擇。很多人就拼命擠進話語圈,尋找存在感,而像王小波這類的人,甘愿放棄擠而做個沉默者,其實他信不過這些虛假的東西,比如在他上學時,同學們大說友愛,當他生病時,卻只有同病相憐的人體貼一下而已。對于擠進去的患著貧乏癥的人,照王小波看法:那不叫說話,而是上著話語的捐稅——話語權。
王小波沉默了大半生,如今他也擠進了話語圈,他將他在沉默中得出的結論,給了話語圈的一個建議:反省自身,檢查自己的缺點,人都有自己的一面鏡子,還有一面更大的鏡子,這面更大的鏡子就是——沉默的大多數。
《沉默的大多數》這本新文選的書,曾有長者說這本書不適合教育別人,而王小波說:“只是希望予以一個提升,就是我自己。”他說這句話可以看出他確實沉默了大半生,也正像書中‘思維的樂趣’一章他寫到:幫助或教育別人,是不是我們力所能及的,我們首先要提升自己。
我推薦這本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如果你認真讀下去,或許像馮唐在廁所便秘時看這本書發現的快樂——原來小說可以這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