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你想要改變現在的生活么?
答:想
問:你嘗試過哪些具體的辦法么?
答:沒有一件
問:為什么不去嘗試呢?
答:做這個事情的人,有人成功了說很簡單,有人失敗了說是騙子,我不知道自己是成功是失敗,不敢輕易嘗試。
這段對話有沒有很熟悉?當我們想要做一件事情還沒有下定決心時,它存在于我們的糾結,存在于我們的掙扎中。
在簡書APP剛剛誕生時,也許文采出眾,堅持日更,被別人發現,拿到簽約作者并非難事,而現在簡書每日產文幾千篇,優秀作品不計其數,拿到簽約作者的條件更是逐漸嚴格。所以,就有了不同的聲音,有人輕松的說“拿到簽約作者并非難事,只要堅持日更3個月就可以啦。”有人嘆著氣說:太難了,3個月過去了,什么收獲都沒有。
我們想要開始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是想要了解前人的經驗。但是就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讓我們感到迷茫,不知該何去何從,到底該不該做。
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心理呢?
經濟學有一個概念,叫做邊際點效應。同樣也適用于生活中的事件,是指一定程度后,同一份努力所能換取的回報會越來越小。于是,對同一件事情,我們聽到了不同的聲音,而對于墻外的我們,這些聲音具有迷惑性,影響了個人的思考判斷。
那如何理性的看待這件事情呢?
變化無時無刻,如果自己的速度與周圍的環境保持一致,就只能是原地踏步,無論如何都無法向前邁進。
要想去別的地方,就要用比現在至少快兩倍的速度奔跑。
窮則思變,創造不僅僅定義為憑空制造,還可以在前人的創造上加以改善。每一個新奇的想法都可以開拓為一個新奇的領域,問問自己每天在大腦中閃過多少次絕妙的主意呢?
肯定還有更多的答案。
在這個有點迷惑的世界,撥開迷霧,尋找到本質,直中要害的辦法才是最有效的。花拳繡腿看看熱鬧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