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重讀《深度工作》中網絡使用內容,回顧了自己的網絡使用血淚史,記錄自己的新想法。
今早讀了第二部分準則2擁抱無聊:不要不斷分心,而要不斷專注。小節題目拗口,但內容相當不錯。
對我很有啟發的幾點:
1、高度集中注意力需要訓練。
作者的朋友加入了一個早晨學習組,每天解讀一頁《塔木德》,需要非常專注,挑戰自己的心智極限。朋友的初衷是加深對猶太教義的理解,但做了一段時間后發現,這個小習慣增強了他做生意時的專注程度和創造力。
2、分心/讓自己經常被打擾,會對注意力產生負面影響。
研究表明在網上不斷切換注意力會對大腦產生長久的負面影響(斯坦福大學通訊學博士CliffordNass)。
“一直進行多任務工作的人不能過濾掉無關的事務。他們無法維持一個關于工作的記憶。他們的注意力是長期分散的。他們會啟用更多的與當前任務無關的大腦功能……他們基本上就是心智殘疾的。”
一旦大腦習慣了隨時分心,即使在你想要專注時,也很難擺脫這種積習。比如我們在每一個閑暇的碎片時間刷手機的話,那么你的大腦就可能已經被重新編排,漸漸不能夠勝任深度工作,即使你也會經常安排時間來訓練專注的能力。
3、“網絡安息日”是無效的改進方式。
作者認為經常性戒斷手機/網絡的方法雖然流行但并不奏效,更有效的是建立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
損害注意力的并不是網絡內容,而是使用行為:稍有無聊或遭遇一點點認知上的挑戰,就從低刺激、高價值的活動轉向高刺激、低價值的活動,這使得你的大腦不能容忍沒有新奇性的東西。
4、改進手段:按照計劃使用網絡。
預先安排好使用網絡的時間,然后這些時間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網絡。在筆記本上幾下自己下一次使用網絡的時間。
閱讀感悟:
1、我的網絡使用抗爭史:
我自己也思考過如何減少手機使用的問題,做了各種嘗試。對自己的工作習慣有改善,不過一直沒有找到一種既有效又自然的方法。
用番茄鐘引導自己關注重要任務,我做過。
不管做啥,都放一個計時器在旁邊,這樣提醒自己時間緊迫。效果是:在遇到吸引力不強的事情時,會起作用。但真的沉迷手機的話,誰還能看到計時器呢?
用計時器限定手機使用時長,我做過。
這個思路和卡爾的“給你時間分心”類似,然后手機/網絡使用到時間就停止。但這么干也經常會超時。作為一個還算有上進心的人來說(額,心里的確是想上進的,做不做到另說......),使用手機、網絡多半是以做正事開始,然后做著做著就漂移到別的地方去了。所以計時器開始嗶嗶的時候,多半是神游很久但正事沒干,所以不得不延時。
通過手機的專注模式,在一段時間內鎖死手機功能,我做過。
這個比較極端,就是你哪怕有正事也用不了手機了,確實能克制自己。問題是經常想不起來開專注模式。專注模式淪為空置的馬其諾防線。另一個問題是能防手機,但心里癢癢的時候,也可以通過電腦上網啊。防君子不防小人。最后一個問題是:遇到需要不定時聯絡又時間敏感的工作時,一不小心提前把手機變成了磚頭,就非常悲劇。
客觀說這幾個方法是能起到作用的,平時我也是在這幾個方法之間根據需要切換。單是計時器我就有3個,辦公室、家里都有待命。不過它們都有失效的時候,而且不怎么“從容”,不算是我期待達到的既有效又自然的方法。道法自然,方能長久。
2、作者的洞見:
卡爾的創見在于通過“疏導”行為來塑造習慣,而不是靠硬性打壓。
他認識到了我們需要必要使用網絡,沒有對網絡和移動設備做極端的一刀切。同時他也認識到,對于普通人來說,立即隔絕分心的欲望是不可能的,操之過急反而會帶來挫敗感。因而給自己設定“分心時段”的方法,反而更有效,而加上記錄,會讓自己有不斷變得更好的信心和動力。
3、我的思考和行動:
通過做時間統計我能理解他提到的記錄的好處:讓自己有覺察,充分了解自己的行為習慣。
我自己會在時間統計中加上一個項目,試用一段時間卡爾的方法,同時稍作改版:記錄下來我這次使用手機/網絡是為了什么。這樣的小訓練,很像減肥中避免自己吃垃圾食品。如果實在忍不住,就記錄下來自己吃了什么,吃了多少吧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