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些時候看了一本書 ,是美國華裔女作家的作品,叫《無聲告白》。書名讓我曾一度懷疑,它是在寫什么。看完以后,我才明白所有的核心都來源于——期待。
如若是完全沒有愛 ,風馬牛不相及,就不會衍生出期待。就像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空穴來風的期待。
那期待背后藏著的是純粹的愛嗎?我想答案也是否定的,有些期待打著愛的名號,綁架了別人的人生,也讓自己的生活感到窒息。
書里有作者太多精心的布局和埋下的伏筆,往往是沖著未知的揭曉而翻閱下去,但有一句話我記的很牢靠。
它說,太多的愛,和太少的愛一樣,都讓人窒息。
我說,太多的期待,和太少的期待一樣,都讓人無力。
二
這本書的主線和場景還是寫家庭,一個華裔家庭在美國的原生生活。
父親詹姆斯因為兒子內斯太像怯懦又軟弱的自己而有些厭惡、回避兒子成長道,路上的一切,這是太少的愛。
母親瑪麗林沒有完成自己年少時的醫生夢而被自己、家庭鎖住了前途,當她發現女兒莉迪表現出算術天分時,她講全部的關注都傾注在培養一個"女醫生"上,這是太多的期待。
三
這個世界上的你,一定有很多像內斯,無論你再如何如何努力,爸爸的眼里看不見你的進步;無論你再多么多么用心,媽媽的心里也裝不進你的懂事和委屈。
就像內斯,他遺傳了爸爸的黑頭發甚至是要很認真才能看清楚的略微的駝背。當然,爸爸不是從那時候就對他冷漠的。
是小時候,爸爸希望他像別的男孩子一樣勇敢、大膽,融入人,和人打成一片,于是帶他去游泳。可是他是那么的瘦弱,小小的骨骼;他又是那樣笨拙,所有的孩子一起嘲笑他,捉弄他。
詹姆斯希望兒子和自己不一樣,可是他還是那樣被人排斥,那樣膽小。于是,從那一刻起,他就對這個兒子的改變麻木了。
后來,內斯喜歡看月球探險的節目,詹姆斯真的覺得糟透了,他不懂這個兒子。
后來,內斯開始用天文鏡把心升到宇宙,爸爸媽媽也沒有一個人在意,他們只是覺得內斯說起月球探險的神情有些天真。
甚至后來,他被哈佛大學錄取,也沒人真正在意。他的父母只是覺得他要自己生活。而莉迪的失蹤卻讓整個家庭瀕臨崩潰。
四
和內斯在家庭的位置截然不同的是,莉迪幾乎是家里的"宇宙中心"。也和內斯所得到的些許關注和薄弱的愛不同的是,莉迪仿佛因為被太多的愛深深包裹而感到窒息。
詹姆斯對這個女兒所要求的好像并不苛刻,他唯一關心的是女兒有沒有朋友。他希望莉迪能是派對的中心,被很多人接納和喜歡。
所以,他總是問:"怎么沒有和帕姆通電話?""你的朋友琳達還好嗎?""莉迪,你完全可以把你的朋友們帶來家里玩。"甚至,他給莉迪的生日禮物的那條項鏈上都是一個在派對上跳舞的女孩。
他不知道,這一切都是女兒為了承受他的愛所耍的小聰明。莉迪是被愛而敏感的孩子,她似乎很久以前就知道父親對她的愛的背后隱藏的期待,于是她開始了自我的假裝。
她知道,她一個朋友都沒有。
她只是,在放學后,獨自一人圖書館,讓爸爸以為她去了朋友家。
她只能,在回家后,抵著電話嗯嗯啊啊,盡管電話那頭沒有別人。
瑪麗林在為夢想出走無果再回到家庭后,覺得人生慘烈又無望。但她的小女兒卻讓她看到希望。
莉迪把媽媽的烹飪書收起,變得愛看書,愛算數。媽媽開始說,"我想你會愿意多算幾道題的","我想你會愛看這本關于病理的書的","我想你長大會想做個女醫生的"等等一系列隱含著自己深切期待卻又充滿關愛的話語。
莉迪通通都回答,是的,是的,是的……
可是,她卻好像已經搞砸了一切,自己并不喜歡卻隸屬于全部生活的一切。
于是,她在找到自我時卻走向了死亡。
五
《無聲告白》這本書一開始撩起我想買它的沖動的是扉頁上的一句話,上面寫著:"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不過是沖破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被期待捆綁的靈魂一定是黯淡的,被期待所充斥的生活一定是窒息的。
可是,我們怎樣才能沖破別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我呢?
有些難,又有些大愛,這是每個人在追尋自我的時候該有的。
但是轉念一想,如果人生都按照別人的意思,哪怕是愛你的人的意思來活,是不是太乏味了一些?
并非想要鼓吹"自我",只想說明,期待,于人可以是枷鎖,太多或太少都是。愛也是。
沒有剛剛好的期待,只有一顆足夠強大的心才是"自我"真正的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