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國產紀錄片,畫風有點……
超速。
你看這官方鏡頭:
再配這官方旁白:
無論你是身經百戰還是純潔天真
這顆種子都能引起你無限遐想
……觀眾內心緩緩打出一個問號:
什么紀錄片,敢在警笛聲的邊緣試探?
第一眼看下去有點詭異。
再看一眼像世界各地趣聞錄。
最后看真了,才發現是美食紀錄片——
水果傳 第二季
是的,去年肉叔就推過第一季。
當時的畫風,還是普普通通地拍攝一些常見的水果、常見的食用方法。
鏡頭拍得挺誘人,但總缺了點新鮮感和趣味性。
鳳梨酥、水椰子甜品、青梅酒
現在來到第二季,豆瓣8.8,分更高了。
水果依然誘人,更重要的是,還把“普通”這個缺口堵上了。
怎么堵的?
用各種“難得”的鏡頭,給大家開眼界。
要么是太遠而很難見得到:在山旮旯里自生自滅的罕見野果子。
要么是太貴而很難買得到:在溫室里備受呵護的名種貴族水果。
大部分你沒見過,甚至聽都沒聽過。
例如開頭那個讓人懷疑在開車的巨大水果,其實是非洲東南部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國——塞舌爾的國寶,海椰子。
作為國寶,它不能被買賣,不能吃,不能碰。
連塞舌爾本國的人民都不知道海椰子里面長什么亞子、有什么味道,廣東人就別問“能好怎”了。
當然,要是你去旅行,還是能買個海椰子當紀念品的。
只是這種紀念品里面已經是空心的了,由該國專門負責國寶的特定機構制作,全程保密。
比起這個能看不能吃的海椰子,更吸引肉叔的,是非洲另外一個小國的特產——
來自馬達加斯加東部的可樂果。
沒錯!
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我不管,我就覺得是)、拯救無數人肥宅的快樂水,就是起源于這顆小小的果實!
不愧為香味制霸全球的大明星,原來長這么俊:
一顆醒目的五角星。
別猴急,這個不能直接咬。
剝開之后,里面是整齊排列的白色果肉。
但還得再忍忍,它的可樂味不在果肉上。
再剝一層,露出里面紅色的種子……
就可以直接上嘴咬了。
可樂的香味在嘴里回蕩,同時大量的咖啡因立刻上頭,越嗑越嗨。
可樂果直接啃起來是很清脆爽口,濃香撲鼻,但有一個弊端,就是沒啥味道。
大人買來吃都是為了提神。
在當地,可樂果特別受漁民和貨車司機的歡迎,因為吃了可以醒腦提神,長時間作業都感覺不到疲倦,比紅牛還要牛。
對于小朋友來說,當然不追求功能,只追求口味啊——
把可樂果搗成粉末放進水里,加糖之后拿在手里跳一段霉霉的shake it off。
燈燈燈蹬!
一杯原汁原味的土法自制可樂,誕生了!
據說,歷史上有一位嘴饞的科學家用可樂果瘋狂做測試,最后用可樂果+糖漿+蘇打水這個配方,做出最早版本的闊落。
但因為可樂果有致癌物質,嗑多了也不行。
后來人們研制出替代這個味道的物質,可樂果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但在可樂果的“家鄉”,這種土法自制闊落依然是家家戶戶的傳統飲品。
不說外國了,就說我們自己國家的罕見水果。
西藏林芝。
高原地區,日曬充足,于是連開花結果難度極高的仙人掌……
都結出了大大的果實:仙人掌果。
讓肉叔沒想到的是,這種滿身帶刺的玩意兒,果實竟然是香甜軟糯的口感!
別說人了,連當地的豬牛羊都很愛吃。
很神奇的是,這個果子對動物有減肥功效,誰吃誰瘦,因此當地的農民都盡量不讓牲畜接近仙人掌。
經過一番《走近科學》的研究后,謎底揭開了:
豬牛羊吃完仙人掌果之后,因為被刺扎成臘腸嘴了,疼得吃不下草,于是暴瘦
但是對于聰明人類來說就沒這個問題了。
用一堆枯草把果子放地上來回掃一下,刺就全脫掉了。
然后再一掐,一剝,一咬!
肉叔看到這里時,口水已經濕透了衣襟,恨不得拿辦公桌上的仙人掌來咬幾口。
沒想到的是,接下來,藏族人民還真的演示了一把吃仙人掌——
同樣是用枯草把刺掃掉,然后切片炒肉。
仙人掌自帶粘性的膠狀汁液,不用勾芡就能上碟了。
(好好好,我啃桌上的仙人掌還不行嗎)
看完好吃的,咱再來看看好用的水果。
怎么個用法?
有浪漫的:
把心形的杏仁穿成項鏈,給喜歡的人戴上,代表“把我的心給你”。
好了,這種狗糧咱們就不詳細吃了,來說個比較剛需的用法:
用水果洗澡。
西瓜汁水多,大家都知道了。
但是在非洲的干旱地區,這西瓜不止用來吃,還用來洗澡。
一個西瓜能得到200毫升的汁水,三個西瓜就能給小朋友洗白白啦!
可能有人會產生疑問:
西瓜那么甜,汁液里的糖分不會讓身上黏黏的嗎?
這位同學問得好。
下面肉老師就來給大家上一堂科普課:
這種產自非洲的西瓜呢,叫野西瓜。
100%純野生,路上走著走著就能撿到。
真·頂瓜瓜(看不懂的去抓個廣東人來問)
大多數小朋友都知道,西瓜都是個大、綠皮,紅肉、黑籽,吃起來甜甜的。
但在非洲小朋友的認知里,西瓜是個小、綠皮、綠肉、褐籽,吃起來不甜。
因為他們吃的,就是這種野西瓜。
沒吃過的胖友,可以用生黃瓜的味道來想象一下,大概就那個味道。
說起來,這種野西瓜才是貨真價實的西瓜祖先呢。
后來我們隨處可見的那些又紅又大又甜的西瓜,是人類按照自己口味,花了數百年栽培出來的新品種,都是“贗品”。
一般來說,人們馴化水果,都是把顏色變鮮艷,看起來更有胃口。
但日本的這種純人工繁殖的天價水果,偏要反套路來——
“白寶石”。
——把原本天生嬌艷欲滴的紅色去掉,變成寡淡的白色草莓。
好了,又有同學可能要問了:
花那么多時間去人工培育、花那么多金錢去搞雜交篩選之類的高科技;
還要小心翼翼地在溫室里,一刻不停地監控調節溫度濕度光照度等精細的環境數據。
就為了搞個白色的草莓出來,值得嗎?
事實證明,值得。
這種白寶石雖然hin貴,但是銷量確實在年年高升。
倒不是因為每一顆“白寶石”都單獨用一個禮盒包裝的貴族氣息,讓人覺得送禮倍兒有面子。
而是因為它吃起來啊,真的感覺比其他草莓都要甜,所以大受歡迎。
但這是一個“騙局”。
用測糖儀測試,其實白草莓的甜度并沒有特別高。
但就是因為它白色的外表降低人們的期待,誤會它又酸又澀,結果一口咬下去發現又香又甜的時候,就收獲到無限驚喜。
是不是?
開眼界了吧?
這部紀錄片,在第一季的時候明顯是沖著“舌尖”那一套做法去的:
浮夸矯情的文案,硬裝高大上的剪輯,描寫人物故事的比例過多,水果作為主角的“C位”被霸占……
種種模仿痕跡明顯,卻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是的,肉叔寫上一季時候都在吐槽)。
而現在的第二集,沒有再搞人物故事去煽情,反而踏踏實實地專注拍水果,可看性大幅提升。
你能看到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人過著《小森林》那樣的生活。
《小森林》劇照
一個森林里的小木屋,兩夫妻+一條狗生活了幾十年。
自己種菜養雞,時節到了,就上山采摘野果子做成果醬、果派,宴請親戚朋友。
也能看到某個山溝里一種叫奶瓜瓜的野果子,能帶來“奇趣蛋”一樣好吃又好玩的回憶。
當它未成熟的時候,吃起來有牛奶的味道,孩子們都愛吃。
而成熟之后,掰開果肉,竟然能變成蒲公英一樣飛走,孩子們都愛玩。
還能看到那些把水果當成珍稀國寶、用土法自制可樂、用西瓜洗澡、給水果的外形顏色大變身等不同的“奇葩”見聞……
每一顆小小的果子,都代表著一個地區文化,一種生活方式,一段進化歷史。
根本不需要畫蛇添足。
這位“主角”本身的魅力,就足以圈粉。
最后,肉叔只想說:
這種只長見識,不長肉的美食紀錄片……
麻煩給我再來一打(破音)!
編輯:海邊的曼徹斯特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