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媽媽來電說:“冬至了,吃餃子了沒?給你包點帶過去吧。”
“吃了吃了,你還是休息吧。”天知道我還是最喜歡媽媽包的韭菜餃子。但是我更清楚的是,為了這一頓餃子,媽媽將要忙活一上午,來回轉車幾番折騰才會送到我口中……
當然,我是幸福的。畢竟和父母一個城市,想吃媽媽包的餃子,回家即可。事實上,婆婆也忙活了半天包餃子,白菜餡兒的,別樣的味道也很好吃。
翻翻朋友圈,昨天都在“吃餃子”,也有吃不上餃子的。
“今年有餃子。”是阿梅的朋友圈,后面綴上大大的笑臉。
奇怪,阿梅每年都吃不上餃子的。
阿梅現在是兩個孩子的媽,都說“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這話是阿梅經常掛嘴邊兒的。
阿梅是少有的四川妹子,說出來你一定奇怪,她不喜歡吃辣。稀罕吧,據說,是因為小時候患病忌辣椒兩年,后來變成了習慣。
大一的時候,阿梅就戀愛了。和一個回族帥哥,家在東北。
畢業(yè),結婚。
父母親強烈反對,天南地北的肯定反對呀。但是父母耐不住兩廂情愿,終究還是妥協(xié)了。
什么交通方便、科技發(fā)達……通通都是瞎扯。壓根兒沒有回來過幾次。結婚前兩年,還能趁著節(jié)假日回趟娘家,有了孩子就徹底沒時間了。更別說天氣寒冷的“冬至”了。
東北人的“冬至”當然也吃餃子,但他們是牛肉餡、羊肉餡的呀,都不是媽媽包的味道。
想著阿梅今年又吃不成餃子,昨天我就發(fā)了個紅包,表示慰問。
“沒有餃子快領包包啊!”冬至當晚發(fā)過去的。
一直沒人領,也沒有回信。
“有空發(fā)朋友圈都沒空理我?白心疼你了。”看到阿梅的狀態(tài),甩個不滿的信息過去。
“哪有哪有,我是高興壞了,忘記回了,快原諒我吧,么么噠。”
“親愛的,今年吃到餃子了。”
“猜猜什么餡兒的?”
阿梅一連發(fā)來幾個信息。
“牛羊肉唄。”我心想著這答案夠齊全吧。
“錯!辣椒餡兒的。”我能想象阿梅傲嬌的表情。
“速凍的,媽媽寄來的!”我倆同時發(fā)送給對方。
親媽呀!你呢,你吃上媽媽包的餃子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