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左傳》中提出為人處世的最高標準,即“立德、立功、立言”,并稱“此之謂不朽”。出書,作為“立言”之一種,自然成了很多人的夢想。
2010年4月,我出版了自己的生涯規劃處女作《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以下簡稱:《如何》)。現在回想起來,《如何》的出版,前前后后,創造了很多的“不可思議”:
1、作者無名、無權:
出版《如何》一書時,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師,職稱只是講師,也沒有擔任任何行政職務。
2、從頭到尾沒花錢:
《如何》的出版,走的是純市場化路線,我本人不僅沒掏一分錢,還賺了一筆版稅——也正因為如此,盡管書稿早在2009年9月就基本完成,之后找推薦、定書名,又足足花了半年多時間,直到2010年4月才得以正式出版。
3、編輯和我不熟:
豈止是不熟,完全就不認識!2012年10月,在《如何》正式出版兩年多之后,我和責任編輯鄧東文先生,才第一次在北京見面。
在此之前,全書從最開始的約稿,到內容商討、大綱擬定、簽合同、初稿完成、審稿、修訂、找推薦、定書名、定封面……所有溝通,全部通過郵件、MSN和QQ搞定。
沒有傍名人,沒有找熟人,沒有掏銀子,更沒有請客送禮拉關系……總而言之一句話,我確實是站著,就把書給出了!
感謝互聯網,讓我這樣一個無名、無權、無財的普通人,也能經歷這樣一場奇妙的出書之旅。
【02】
你一定很好奇:
作為一個普遍人,我到底是怎樣站著,就把書給出了的呢?
一切,還得從2003年,也就是非典爆發那一年,開始說起。
2003年,我到杭州參加了一個有關就業創業的培訓班,巧遇99年會計專業畢業、當時正在杭鋼做項目的學生小草。與小草的一通長談,以及培訓過程中老師的講授,使我對大學生就業指導與生涯規劃,有了很多新的感想和體會。
出差回來,剛好遇上非典爆發,我就寫了一個名為《非典時期的非典型思考》的帖子,發在學校的BBS上,結果在學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收獲鮮花和板磚無數。
此后,我就這個主題又專門寫了一篇論文,發表在權威期刊上,引起了學校領導的注意。
三年后,2006年2月,我從院系調到學校新成立的就業指導教研室,開始專門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與生涯教育工作。
2006年7月,我的職業生涯陷入了最低谷:申報副教授,在評審委員會全票通過的情況下,因為不是教師編制被卡下,成為永遠的講師。
也正是在那一年,我開通了新浪博客。看不到職業上升空間,辭職又面臨諸多限制和顧慮,郁悶的我只好拼命寫博客,將自己的工作心得和體會,一點點提煉總結成博客文章。
即使不知道這樣的辛苦和努力到底能有什么收益,我依然堅持不懈。
2006年,我一共寫了59篇原創博文;2007年因為懷孕,寫了29篇;2008年生二胎,忙著喂奶帶娃,只寫了2篇;2009年再度啟航,全年發文68篇。
文章從數量上來說,算不上高產;其間因為從來沒有上過新浪博客的首頁推薦,點擊率也不高……
但是,有一篇博文,卻給我帶來了好運。
就是那篇原來發在學校BBS上的帖子《非典時期的非典型思考》——2006年3月,我將原帖內容重新整理修改成長文《“星巴克咖啡”的前程對話》,發在了自己的博客上。
又過了三年,2009年6月,我意外收到新世界出版社鄧東文編輯的郵件,邀請我將博文整理出書——而引起鄧編輯注意的,正是這篇《“星巴克咖啡”的前程對話》。
2003—2009,機遇,就這樣在時隔六年之后,敲響了我的門。
【03】
驚喜之余,我以最快的速度,從所有博文中挑選出60余篇,整理成一部書稿。
我當時寫的博文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對學生及網友問題的答疑;一類是咨詢案例的整理;一類是我自己關于就業指導和生涯規劃的思考及感悟。
因此,我整理的書稿,也就按這三個類別,相應分為“解惑篇”“咨詢篇”和“感悟篇”三個部分,每個部分別收錄了20來篇文章。
就在我喜滋滋地等著簽出版合同時,鄧編輯給我回了一封郵件。
正是這封郵件,讓我決心推翻原來的想法,從頭開始,重新創作一本書。
這封郵件對于《如何》一書的面世,實在太過重要。可以說,沒有這封郵件,就不會有《如何》這本書。
所以,請允許我在此將郵件全文,照錄如下:
朱老師,您好!
今天花了一天時間把您博客上的文章基本上看完了,首先這讓我受益匪淺,也進一步加強了我出版此書的信心;其次覺得朱老師的確是一個熱心之人,是在真正用心地為迷茫的大學生答疑解惑,這點也讓我非常地感動。
對于書稿的包裝和策劃,我形成一些比較初級的看法,由于看的不是特別仔細,評價不一定客觀中肯:
1.文章的精華在對話,包括《星巴克咖啡的前程對話》《我是外校的,我能來咨詢嗎》《我是一個可恥的“逃兵”》,此外一些有針對性的郵件來往,也非常精彩。
2.讀者對象包括:高中生,有些對于專業選擇的話題他們也應該提前知道;大學生(主要是應屆畢業生)的職業規劃問題;剛參加工作的郁郁不得志的職場“菜鳥”。
3.話題主要是大學、研究生畢業后的人生選擇,在校大學生的一些困惑,以及對教育的一些看法。
博客中的文章,閃光點還是很多的,但對于朱老師發給我的目錄,我認為如果以此結構編排,問題還是很大:
首先是目前的標題好像是提引,比較寬泛,不太能讓讀者一眼看中重點講的是什么,無法引起注意。
其次,其實每篇對話中包含幾個主題,按目前的結構很難做到相同內容進行整合,如果不整合,讀者閱讀時話題跳躍性太大。
第三,章節之間沒有銜接,只會讓人感覺像個大雜燴。
我的想法是采用“套娃策略”——一層套一層,就是用一根主線來貫穿全文,用一個對話來銜接所有內容(個人覺得《星巴克咖啡的前程對話》就很合適),如果一個對話難以覆蓋,可以用8—9個對話,把全文貫穿起來。話題相關的內容進行同類項合并,把相關內容全部整合到對話場景中。這樣,整本書讀起來,就是一個故事,或八九個故事,主題突出,話題連貫,邏輯嚴密。一本精彩的作品也就誕生了。
這個銜接工作不容易,需要很好的構思,但卻其樂無窮,呵呵。
先想到這些,希望下周我們能就這一話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祝好!
鄧東文
2009-06-26
【04】
鄧編輯的意見非常中肯,我意識到:
如果僅僅將現有博文整理編輯成一本書,確實存在“話題跳躍性太大”“章節之間沒有銜接”“像個大雜燴”等諸多問題。
我嘗試著按照鄧編輯的建議,用8—9個對話,將全文貫穿起來。但實際寫作時,發現這個想法很難實現:因為現有文章主題比較分散,跳躍性比較大,如果硬要通過對話整合在一起,反倒顯得別扭生硬;如果全部重新寫,工作量又太大,一時半會很難完成。
經過反復思考、嘗試,我初步形成了一個思路,即模仿當時非常暢銷的《讀大學,究竟讀什么》一書的寫法,以和讀者聊天的口吻,分幾個專題展開,然后從現有文章中精選10來篇案例,附在相關專題后面。
這樣不僅能夠達到“主題突出,話題連貫,邏輯嚴密”的要求,工作量也不至于太大。
鄧編輯對這個思路,還是不太認同:
《讀大學,究竟讀什么》一書賣的很好,結構也不錯,按照這書的寫法是一個好辦法,把本書分成幾堂課的形式不錯。具體看了朱老師的結構后,我覺得還有一個問題很大,就是案例部分。
按現在的結構,案例是獨立出來的,而且放在后頭。而在讀者看來,獨立的案例就像附錄一樣,是被看成不太重要的東西,可看可不看的東西,這就無意中貶低了案例部分內容的重要性,把它放到從屬的地位。
而在本書中,案例又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我一直覺得,本書最精彩的部分是對話。所以我有個提議,就是每堂課前頭有一個對話或案例作為題引,帶出這章要說的內容,把剩余的案例打入各部分章節。
其實這也是我說的用幾個對話貫穿全書的另一種做法,就是把對話當題引,后面內容再深入探討。不知朱老師感覺這種做法,是否比以前更好一些?
感謝鄧編輯再次給我提出了非常專業的指導和建議。
出版第一本書,就能夠遇到鄧編輯這樣一位專業、負責、耐心、細致的好編輯,真的是我莫大的幸運!
慎重考慮鄧編輯的意見之后,我決定挑戰自己,將現有博文全部打散,揉合到正文中去,重新完整創作一本“主線清晰、邏輯嚴密、內容連貫”的生涯規劃著作。
雖然這樣寫,工作量加大了很多倍,但是——
人生能有幾回搏?
此時不搏,更待何時?!
2009年8月,我一咬牙,和鄧編輯簽下了出版合同;因為心里沒底,當時簽的交稿期是半年。
【05】
或許人真的是“有壓力才有動力”吧,簽了合同之后,我從一則故事中得到啟發,很快就找到了全書的總體思路。
星期六的早上,一位牧師正在為準備明天的布道詞傷腦筋。太太出去買東西了,小兒子約翰哭著嚷著要去迪斯尼樂園。為了轉移兒子的注意力,牧師將一幅色彩繽紛的世界地圖,撕成許多碎片,撒落在客廳地板上,對兒子說:“約翰,你如果能把這張世界地圖拼起來,我就帶你去迪斯尼樂園。”
牧師以為這件事會使約翰花費大半個上午的時間,但不到十分鐘,小約翰便拼好了。每一片碎紙片都各就各位地排列在一起,整張世界地圖又恢復了原狀。
牧師很吃驚,問道:“孩子,你怎么拼得這么快?”
“噢”,小約翰回答,“很簡單啊!地圖的另一面是一個人的照片,我先把這個人的照片拼到一塊,然后把它翻過來。我想,如果這個人拼對了,那么,這張世界地圖也該是對的。您說呢?”
牧師忍不住笑了起來,決定馬上帶兒子去迪斯尼樂園,因為兒子給了他明天布道的題目:人對了,世界就對了。
的確,人對了,世界也就對了。這個故事告訴我:獨一無二的人本身,才是生涯規劃中最根本、最核心,也是最關鍵的因素。
《如何》一書的主線:“界定自己——構建自己——認識自己——聽從自己”,就此在我腦海中慢慢成型。
有了主線之后,再寫就容易了。
我順著這條主線,利用暑假時間每天奮筆疾書,只用了一個多月,在9月10日教師節那天,即完成了《如何》一書的全部初稿。
最后的成書中,除了《“星巴克咖啡”的前程對話》一文全文收錄,其他所有文字,基本都是我圍繞著全書主線,重新另寫的。
也就是說,我把這篇不到4000字的文章,最終擴充成了一本25萬字的生涯規劃專著。
如果2003年從杭州出差回來,我沒有寫《非典時期的非典型思考》這個帖子,2006年3月,我就不會發布《“星巴克咖啡”的前程對話》這篇博文。
如果2006年3月,我沒有發布《“星巴克咖啡”的前程對話》這篇博文,2009年6月,我就不會引起鄧編輯的注意,更不會在這篇文章基礎上,創作、出版《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與眾不同的人生規劃課》一書。
所以,如果你問我: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到底是怎樣站著,就把書給出了的?
我只會告訴你四個字:
寫,就是了!
【預告】
一、6月21日繼續為你講述:
找推薦,定書名,與市場共舞——互聯網時代,一個普通人的出書之旅(續)
二、6月21日起,在個人微信公眾號(朱若霞原創生涯指導)獨家連載《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全文。(該書目前在各大網上網下書店均已基本售罄,電子版全文系首次在網上發布。)
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