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哲學家說。
怎麼會這樣?怎麼會有人想被別人討厭?想得到真正的自由,又為什麼非得被別人討厭不可呢?
這個世界,究竟是單純,還是復雜?人,到底能不能得到幸福?……
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而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被很多心理學專業人士推薦過。最先吸引我的是對書名的好奇,一個人,真的可以從不怕被討厭獲得自由和幸福嗎?
然而認真讀過,我發現,這本書不是簡單的阿德勒心理學的解讀,或者更像是一本關于人性和自由的哲學書。有不少觀點乍一看覺得不可思議,就和這個標題一樣:我們社會里充斥著教你如何討好他人的技巧,誰敢自然地宣稱不怕被討厭呢?如果有人告訴你,“世界及其簡單,誰都可以改變”,“根本就沒有心理創傷這件事”,“一切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所謂的自由,就是被人討厭”……你會不會和我一樣,很想看看書里是如何論證的。
于是就有這樣一位青年,帶著滿滿的疑惑走進了哲人的屋子,試圖批駁他的觀點。五個夜晚,五個話題,五次層層深入的對話,構成了這本獨特的書。
先了解一下作者的背景。本書是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賀史健合作完成。岸見一郎1956年生于京都,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系博士課程滿期退學。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專業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主要活動領域是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的執筆與演講,同時還在精神科醫院為許多青年做心理輔導。
古賀史健1973年出生,以對話創作(問答體裁)見長。近30歲的時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學,并被其顛覆常識的思想所震撼。之后,連續數年拜訪京都的岸見一郎并向其請教阿德勒心理學的本質。本書中他以希臘哲學的古典手法“對話篇”進行內容呈現。
你也可以把這本書里青年和哲人的對話,看做是古賀史健向岸見一郎請教學習并且領悟的過程。擅長對話體的古賀把這一過程寫的引人入勝,把一個個關鍵話題剝絲剖繭,層層深入,讓人讀來毫不費力又深受啟發,真可說是對經典學術的又一創新闡述。這種創作的手法,很像《相約星期二》《裴多》(柏拉圖對話錄)等書。只是本書通篇的對話,沒有太多引經據典,不講深奧的學術觀點、歷史沿襲、理論論證,更多是對具體事例具體個體的情緒認知的分析,隨著青年的舉例、反駁、被說服,讀者也逐步深入地了解到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觀點,更容易把這種學說應用到個人生活中,獲得追求幸福的勇氣和信心。
這是一本值得精讀的書,在不長的時間里,我反復讀了好幾遍。這一次,我決定首次嘗試逐章寫出讀書筆記,把我自己的感悟記下來。這里是第一篇。
《第一夜 ?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本書的第一章,在介紹了阿德勒其人以及他的個體心理學之后,對話就從人能不能改變開始講起。人究竟能否改變?青年的話說出了大部分人的想法:這么多人期待改變,恰恰是因為我們無法改變。秉性脾氣很難改變,更別提自小成長的環境和思維定式的影響了。否則為什么大多數人總是在同樣的問題里轉圈,明知不好還是改變不了呢?
哲人則指出了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觀點:人可以改變,人人都能幸福。
1. 你是基于原因論還是基于目的論來解釋現在的行為?真的沒有心理創傷這件事嗎?
人的過去是否能決定現在以至于未來?這關系到你在內心深處是否真正接受人可以改變這件事。
弗洛依德的學說認為,我們所有的現在都是由過去決定的。你的情緒你的行為習慣,都可以從過去找到原因。他認為心理創傷是引發現在不幸的罪魁禍首。這可以被稱之為原因論。
說起來,我們對這種學說都不陌生。經常看到有人用童年的傷害、心理上遭受的挫折來解釋成人后的抑郁、易怒,心理層面發生的問題。
“我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都是因為從前我受到的傷害……”“要是我當年能受到父母的鼓勵而不是打擊,就不會自暴自棄不上學,現在連工作都找不到……”“要不是我父母離婚,讓我受到很大傷害,現在也不會一直都不相信愛情,自己的家庭也不幸福……”
這樣的論調,是不是很熟悉?
對,多數時候我們就是這樣對自己說的。我們認為是過去造就了現在的我,而過去已無法改變,所以現在的我還是這樣,從根本上逃脫不了自己的命運。
而阿德勒堅決否定了這樣的觀點,他堅持認為,現在的行為是由我們的目的決定的。這聽上去讓人費解。也就是說,我們能從自己的行為里找到目的,是所抱持的目的決定我們如何生活。這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論恰恰相反。
孤僻自閉的青年所遭受的對外出的恐懼是真實的,但這種行為是因為有著尋求父母更多關注的目的。我們常把憤怒當做不可控制的情緒,但其實只是我們想迅速讓他人屈服的手段。
在阿德勒看來,根本沒有所謂的心理創傷,過去的經歷只是一種客觀發生的事實。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自己經歷的意義。
也就是說,過去本身并不能決定現在,是我們如何看待過去,決定了我們的現在。是不是覺得有點繞?換句話說,決定我們是快樂還是不幸的,不在于發生了什么,而在于我們自己如何詮釋。
細想一下,有多少人會區分過去發生的客觀事實和我們對這件事的看法呢?個子矮只是一種客觀事實,覺得個子矮是一種劣勢,因而自卑的情緒才是使我們不喜歡自己的根本。
阿德勒說,人不受感情支配,也不受過去支配。若是相信過去決定現在,而過去已經無法改變,那豈不是活在今天的我們根本沒有辦法解決現在的問題?
但是看到這里,若是以為你就此可以改變,還是太早了。
2. 你為什么想成為別人?我們能否選擇自己的生活?
你大概有過這樣的想法,要是我能像某某那樣善于交際、討人喜歡就好了,要是我也能做到他們那樣出口成章下筆千言就好了,要是我能像誰誰有那么大的眼睛就好了……
好像每個人都想過成為別人,偶爾想想也就罷了,若是總如此,總在羨慕嫉妒恨中掙扎,恐怕就真的需要找找自己內心的原因了。
是什么讓你這么不喜歡自己?你想變成別人是覺得那樣能讓你幸福嗎?還是僅僅想到永遠也不會變成別人成了你逃避的借口?
書里的哲人說,你現在無法體會到幸福,是因為你不會愛自己。
哲人用了一個詞:悅納自己。很有意思的詞。悅納,是愉快地接受自己嗎?這表達帶著內心的主觀色彩,不是簡單的接納,而是要主觀上贊同、愉悅地與自己相處。
阿德勒說,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已經被給予的東西。
你已經成為今天的樣子,無論個子高矮,美貌或是丑陋,在幸福或者不幸的家庭里長大,都沒關系,你仍然可以選擇如何看待生活,抱持什么樣的價值觀,悲觀還是樂觀,你遭受的挫折是對你永遠的傷害還是賦予了你前進的力量。
正式從這個意義上說,幸福還是不幸,其實都是你的選擇。表面上看,很多時候,不過是因為你選擇了對你而言最有好處的方式。譬如抱怨說沒有好的家庭環境,那么你就不必為你今天的無法成功負責,因為那都是環境的問題啊。
3. 是“不改變”的決心在左右著我們的行為,沿襲了一貫的模式?
我們身邊或多或少都有幾個這樣的人吧,對自己很不滿意,總是下決心要改變。比如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多讀幾本書,不要總是對孩子發火,不要總是陷入易怒的情緒……
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改變了呢?
你相信嗎,其實不能改變的根本在于,你下定了“不改變”的決心。
別急著反駁,表面上看你很努力地制定計劃,參與各種打卡活動,當然很想改變自己。但為什么最后總是失敗?在內心里,你選擇了“不改變”,因為這是讓你最習慣、最舒適的方式。你清楚地知道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別人怎樣反應,自己如何應對。而改變,意味著新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你不確知會遇上什么樣的困難,不知道你的朋友家人會如何反應,這讓你不知所措。
大腦有著自動的防御機制,早已替你下了“不改變”的決心。不知不覺中,你就退回了安全的區域。那些決心很多不過是說說而已。
世界上并沒有純粹的善和純粹的惡。每個人做出一種行為都是從有利于自己出發,沒有人會做對自己完全沒有好處的事情,”惡“的行為不過是人選擇了自己認為有利的做法。你不愿意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不愿意改變你的世界觀,是因為這樣更省事,更容易應對。
換句話說,是你自己主動選擇了你的生活方式。現在的不幸都是自己的選擇。這聽上去有些刺耳,誰不愿意幸福生活呢?最初的選擇或許是無意識的,而一旦習慣,不做改變大概更為輕松,潛意識不斷下著“不改變”的決心,讓你依然堅持著舊有的看法,堅持習慣了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又怎么能真正去改變?
如果我們接受性格稟賦不過是一種價值觀,是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就能接受我們可以改變這種生活方式,重新選擇人生狀態。區別就在于,你是否相信人是可以改變的?你是否有勇氣去接受改變?
所以阿德勒心理學又被稱為個體心理學,也被稱為勇氣心理學,它的真諦就是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標。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