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大爺雜貨鋪
1.
我曾經(jīng)看到過這樣一個段子:
話說在美國與墨西哥的邊境線上,站著一位鐵面無私,盡忠職守的好警察。
他每天檢查過往行人,防止走私等違法犯罪現(xiàn)象發(fā)生。
一天,一位男青年騎著自行車緩緩而來,自行車上,掛著一個神秘的小木箱。
警察大哥一把攔住:木箱里是啥?打開!讓我抓個現(xiàn)形,你個毒販子!
男青年把木箱打開,里面只是一堆沙子。
警察道歉,放行。
過幾天,還是這位男青年,仍然騎著一輛掛著神秘木箱的自行車緩緩而來。
警察大哥一把攔住:哈哈,這回逮住了,這次是毒品!
箱子打開,仍是一堆沙子,而已。
警察再次道歉:看來,您真是個好人,得罪了,放行。
如此周而復(fù)始,警察大哥后來都懶得打開木箱了,一碰到男青年就放行通過。
第一千次的時候,男青年再度騎著“木箱牌”自行車緩緩而來,崩潰的警察大哥一把攔住,喪心病狂地喊道:這次肯定是毒品!
咔嚓,箱子打開,仍是一堆沙土。
開始懷疑人生的警察大哥噙著淚花:我還真是猜不透你啊,為啥我會冤枉你這么多次……
男青年微微一笑:你沒冤枉我,我一直在走私自行車……
這個段子雖有幾分離譜和荒謬,但是接下來劃重點:
你瞧,受刻板印象與思維定式的影響,我們對人和事物認知的偏頗程度,有時遠超乎我們的想象。
有時你無法理解哪件事或哪個人,原因可能在于你的目光一直聚焦在那個小木箱。
反過來,他人對你的看法與評價,指摘與衡量,往往都是從某一個單薄維度出發(fā),即便是評價人數(shù)再多,也很有可能都是在“木箱”上打轉(zhuǎn)轉(zhuǎn)。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只適用于平面圖形;而人的性格與人格都是三維甚至更高維的,像獲得對自己一個完整的畫像,就不要被他人的只言片語所捆綁。
2.
有一個問題,我一直回答不好。
每當別人問我:哎,你覺得那個誰誰誰,某某某,ta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這種問題一開始還比較好概括:嗯,我覺得,ta是一個好人、壞人、溫和的人、兇惡的人、俗不可耐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等等等等。
可后續(xù)的現(xiàn)實往往啪啪打臉,因為我但凡跟一個人相處時間長了,就會發(fā)現(xiàn):我和他人對ta的用戶評價是如此的片面和淺顯,甚至是荒唐。
而且這份用戶評價里,還無法排除一些水軍與黑子……
再而且,就像新聞行業(yè)的“探照燈”理論一樣,對于一個生命個體的介紹和素描,只要有選擇性地曝光一部分事實,而遮蔽起另一部分事實,(雖然說出口的也都是事實)但你會對那個人的評價,完全兩個樣,八個樣,N個樣。
此后,再不敢輕言妄斷:嗨,我算是看透他了,他壓根就是一個如何如何的人。
因為每當我對別人或自己在心里嘀咕誰誰誰是什么“類型”的人之后,劇情的無數(shù)次反轉(zhuǎn)都會讓我覺得:大哥,我還真是看不透你啊……
類似的生活案例舉不勝舉,多說無味,但更有價值的頓悟是:不妨反過來想想,你因為諸多因素,無法準確全面地概括出別人的全貌;
那么同樣地,他人的贊美、詆毀、評價、甚至是“好心相勸”“諄諄教誨”也統(tǒng)統(tǒng)定義不了你。
所以,后來我也很少去“定義”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若你咄咄逼問,我便也只好反過來問問你:你問的是什么狀況下的我?
是哪種生理狀況、心理狀況、特定情境下的我?
你問的是哪個思想階段的我?
人體細胞不斷在更新,你問的是哪個我?哪個你在問哪個我?
如果說腦細胞更新速度遲緩,可以定論一個人的話,那么你問的是我的本我、自我、還是超我?
你的本我、自我、還是超我在問我的本我、還是自我、還是超我?
3.
明白他人無法全盤定義自己后,一個重要的價值延伸點就是:莫給自己設(shè)限,無論是性格的限制還是發(fā)展的限制。
為什么他人的看法或評價會嚴重影響到個體對于自己的認知呢?
原因在于人是各種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社會關(guān)系靠各種形式的溝通與交流維持,溝通與交流中又夾雜著一些零散的關(guān)于你這個人的事實信息與觀點信息。
可以說,很大程度上,不是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而是別人在塑造你個什么樣的你。
所以說傳播學中的“鏡中我”理論(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tài)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橫跨了人際轉(zhuǎn)播與自我傳播兩個領(lǐng)域。
因為別人的態(tài)度和評價看似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事,但收受的一方會記在心上,特容易把它當回事兒,在自我對話時也當做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
接下來咱們就看看這個“重要的參考因素”——別人對你曝光的關(guān)于你的事實加觀點。
前文中有提到,他人可以選擇性地吸收和解讀關(guān)于你的某一部分事實或事例,去妄圖概括出你是個怎樣的人。所以說,事實的這部分,看似客觀,實則不太靠譜。
那么觀點呢?他人的主觀評價呢?拜托,更是離譜得沒邊了。
人的觀點太TM容易被左右了好么,一個出色的辯手或經(jīng)驗老道的演講家可以讓我們心甘情愿地覺得自己是個瘸子,然后買了輪椅還不忘說謝謝。一名優(yōu)秀的傳銷組織工作人員可以用八個小時對你完成洗腦:賺錢賺錢賺錢!我可以輕而易舉地指出你哪里哪里不行,你的性格哪里哪里不適合,進而讓你放棄掉寫作,但你不知道,我這么做只是想踢開一個競爭對手。
4.
更有意義的一點是:知道了這些后,從科學角度講,每個人都沒必要把自己框住,無論是人格限定還是發(fā)展判定,因為實打?qū)嵉卣f,幾乎你在每一個瞬間,都是“零起點”。
再進一步說,你真的可以把自己“塑造”成為任何一種你想成為的人,你完全可以變得更好,不僅僅是雞湯里的變得更好。
不愿意做此嘗試的人往往拿既定的環(huán)境啦、固有的一些慣性啦等周邊因素來說事兒。
但注意,我們很多人并不是因為那些因素而無法變好,相反,恰恰是因為你把那些因素看太重,而邁不開行動的步子。邁不開行動的步子,當然沒結(jié)果。沒結(jié)果,你卻把原因歸結(jié)為周邊因素,跑偏了,不是么。
所以,千萬別再被他人的只言片語、評價、態(tài)度、結(jié)論所定義,那樣你只會越活越可惜。
所以,也別再自以為是地簡單粗暴地評判和定義任何人,很多誤會的原因,僅僅在于你站在門外,沒進去。
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段思想解放、百家爭鳴的牛逼時期,都不是說這個就是如何,那個就是那樣。
所有的倒退都源自一聲肯定的“嗯嗯”,所有的進步都初始于一聲好奇的“咦”?
End.
轉(zhuǎn)載、開白等事宜請發(fā)送簡信聯(lián)系我的經(jīng)紀人bingo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