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真正好的關系,要有恰到好處的距離感和分寸感。
因為離得太近,就如洞若觀火,一目了然,則失了美感。
倘若離得太遠,就如霧里看花,水中望月,又顯得生分。
人和人之間,最舒服的關系,莫過于:三寸,三尺,三丈。
01
說話留三寸
曾國藩說:“獨處守心,群處守口。”
人人都有一張嘴,說話是本能,會說話才是本事。
為人的智慧,處世的情商,往往就體現在說話的分寸感上。
說話留三寸,看破不說破,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自我的修行。
著名思想家章太炎,當初從東北逃難到江南,生活窘迫。
不巧的是,他的侄子此時也因法租界一處房產問題糾紛不休。
對方有錢有勢,不得已章太炎只好拉下臉面請好友杜月笙幫忙。
杜月笙不僅出手幫他侄子解決問題,還親自前往蘇州探望章太炎。
見面后,杜月笙也只細說了如何解決的問題,絲毫沒有談及對方經濟的困頓。
臨走前,卻悄悄將一張兩千塊的支票放在茶杯底下,才不動聲色出了門。
既為朋友雪中送炭,接濟了他的生活,又貼心地保全了朋友的顏面。
讓對方沒有被施舍的窘迫感,相處起來舒心自然,友情也因此愈發深厚。
《小窗幽記》中講:“凡言留不盡之意則致遠。”
話不說盡留三寸,并非圓滑世故,而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這也是讓彼此都舒服的處世境界,是人生閱歷和涵養的彰顯。
保持善良,理性開口,適時沉默,把握尺度,才能愉悅自己,溫暖他人。
02
遇事讓三尺
常言道:“話到嘴邊留半句,事從理上讓三分。”
人和人相處,說話要適可而止,遇事也要懂得禮讓三尺。
如果只顧自己的好處,這樣的人際關系,絕不會穩固長久。
讓,才是一種謙遜,一種遠見,人和人的默契和友誼也由此而生。
清朝時,40歲的張英入職南書房,成了康熙身邊的大紅人。
如此一來,張氏一族就成了老家桐城當地的第一顯貴之家。
但沒想到,鄰居吳家卻因重建屋舍的三尺之地和張家鬧上公堂。
張家并不跋扈,但土地問題卻秉持著國人自古以來的“寸土不讓”。
于是,兩家人爭執不休,張家人就傳信向遠在京城的張英求助。
張英見信后,回了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最后,張家人主動退讓三尺,鄰居吳家見狀,也讓出三尺。
土地紛爭不僅順利解決,兩家人也因此盡釋前嫌,和睦相處。
朝廷還特賜一座“禮讓”牌坊,這便是千古流芳的“六尺巷”。
《格言聯璧》有言:“世事讓三分,天空地闊。”
和人相處,處處爭搶只會讓人生厭,目中無人只會讓人疏遠。
事在人為,情靠人建,互退一步,互讓三尺,才能體面,才能走遠。
感情是相互的,對人讓步,就是給自己留路,也更能相處舒服,交往安心。
03
待人遠三丈
復旦大學講師陳果說:“人和人之間要保持距離,距離產生美。”
沒有距離感的關系,就是一場災難,既困擾了自己,也難為了他人。
親而有間,保持距離,是關系的留白,更是相處成全和守望的智慧。
待人遠三丈,不刻意疏遠,不強求親近,才能相處不累,久處不厭。
紀錄片《四個春天》中,導演陸慶屹的父母相伴五十余年,感情甚篤。
他們經常會一起散步,一起爬山,一起做飯,一起種花。
母親興致起來想唱歌跳舞,父親就拉二胡為她伴奏;
母親突發奇想要養蜜蜂,兩人就一起淘寶買蜂箱研究。
然而更多時候,他們都會待在獨屬于自己的空間里,互不干擾。
母親烤起臘腸,父親看著歸巢的燕子贊嘆;
母親縫補衣服,父親在隔壁房間唱歌;母親侍弄花草,父親拿起相機拍攝,鼓搗視頻剪輯......
兩人即使是至親夫妻,但仍彼此獨立,各自保持著寬闊舒適的距離。
如此,方能相濡以沫,慢慢從青絲走到白發,關系一直和諧且美好。
畢淑敏也說:“親近地保持距離,或許才是最恰當的交際方式。”
待人遠三丈,有分寸有距離,不是沒有人情味,更不是冷漠相對。
而是不貿然打擾、不輕易干涉和不隨意評價對方的生活,相互尊重。
越是親密的關系,越需要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才能歲月靜好,彼此相安。
古語有云:“凡事過則損,需把握分寸。”
最舒服的關系,貴在遠近相安,濃淡相宜,舒適自在。
如此,才能既有乍見之歡的驚喜,也有久處不厭的暖心。
說話留三寸,看破不說破;遇事讓三尺,容人也容事;待人遠三丈,有親亦有距。
在進退有度的相處中,隨心所欲不逾矩,必將收獲細水長流的關系和深厚長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