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所謂勝景,皆緣遇見。
前人總結游山的經驗有“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一句。五岳離我太遠,我難有機會尋見,而黃山就在本省,相對方便,便找了機會和家人去了。
去黃山當然奔著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但是你很難一次全得見。我去的日子,天氣大好,到達山腳時已是八九點,晴空碧日,云海自不必想了,溫泉我也沒有時間享受,四絕只剩下二絕了,我不喜歡石頭,就剩松樹了。
這是個看奇松的好天氣!
從半山處下車,緣徑而上,一路起伏跌宕,只要你愿意看,四處都是讓你感嘆的各種松樹。不必去說那聞名遐邇的迎客松,它被展示的太多,文字,照片,繪畫,故事,各個角度,成了名片,見的太多,多到你看見時失了“奇”味!我更喜歡的是那些或近或遠,依著懸崖峭壁而生的千姿百態的不甚著名的松樹。它們或挺拔昂揚如槍,或盤旋騰空似龍,有的坐著,有的倚著,甚至更多的是無法描繪的奇怪姿態。它們不能成群,都是獨立的一個個在崖壁的半腰或是頂部。
我喜歡看它們,因為那里每棵樹都有“遇見”的故事!
春去秋來,松果掛滿樹枝,可能是山風吹落,可能是松鼠摘食,一粒粒種子經歷翻滾跌撞,經歷五臟輪回,就被帶到了它平時不可能到達的山崖縫隙處留了下來。有的縫隙有土壤,有的沒有。沒有土壤自然死去,得土壤的經過等待,迎來風雨陽光,生機得以延續,它們向巖縫生根,它們向陽光處掙扎,遭遇風雨,甚至歷過雷劫,最終成就了我們眼前的奇景。
這里每一處都有遇見的奇跡和遇見后的美好!
同樣的,河流遇見懸崖,成就了“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瀑布;水霧升騰遇見冷鋒,成就了“不似在人間”的云海;甚至因為大地版塊的相遇,得以有壯闊的高山大海。
這就是遇見的美!
02
這種遇見的美,不只在自然,更在人間!
人類歷史的長河流淌千年,這里的每一朵美麗的浪花都有那一次恰巧的相遇。上到君臣,下至百姓,或風云變幻,或佳話永傳,每一個都讓人津津樂道,給人無窮回味。
人與人相遇,有時成就輝煌歷史。
傳說中,躊躇滿志的武王在溪水邊遇見姜子牙,仁君能臣齊嘆朝廷黑暗,同傷百姓疾苦,志同道合,就開始了后來的轟轟烈烈的伐紂滅商故事。三國時,劉備在求賢若渴時遇見諸葛亮,隆中對中三分天下,遂賢君名相攜手共建輝煌大業。歷史上的有多少燦爛故事,多少太平治世,都是源自這種風云際會。
人與人相遇,有時成就千古佳話。
俞伯牙遍奏《高山》、《流水》,本想在文人雅士中尋覓知音,苦苦不得。假如沒有遇到鐘子期,他會是多么的孤獨,多么的遺憾?得遇子期,他的人生才有了意義。所以他才會在子期死后,痛哭流涕,罷琴不彈。人生中年的李白,詩蓋盛唐,滿眼望去,少有能和。遇到青年的杜甫,一見便相互引為跨年摯友。杜甫更是把他當做大哥,和他一起遍游山水,訪仙尋道,不亦樂乎。后來杜甫寫“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正是對李白的懷念與贊賞。
人與人相遇,還開出無數的愛情之花。它們有的圓滿甜蜜,有的凄美傷感,有的溫情如水。每一種都給人不同的滋味,令人向往,令人感懷。
《詩經》里“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嘆息悵惘,“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美好期望;《孔雀東南飛》里焦仲卿、劉蘭芝的甜蜜與悲苦;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任人評說,《長恨歌》里歌長恨,太多滋味在心頭;《項脊軒志》里歸有光對亡妻的思念,讓人讀之涕淚。不僅僅是自己的故事,文人墨客們更把這些相遇后的美好愛情譜寫成更多的令人銷魂的才子佳人篇章,《梁祝》的化蝶,《紅樓夢》的木石之盟,《牡丹亭》的花田一夢……每一朵愛情之花,都是始于遇見!
03
假如每個事物都是一條平穩的線,遇見,讓線與線或交錯,或糾纏,紛紛擾擾間,這交錯糾纏的線,就成就了各種美麗的圖畫,人生也從此不再孤獨,不再乏味,我們也才有了值得一生回味的人、景、事。不論我們是哭還是笑,多年以后,它們每一個都會成為人生的美好。因為美好,所以感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