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6經概要
聞佛法得凈信心而出家,先習賢圣戒,守諸根門,除貪欲,斷五蓋,循八正道,直其心,接下來才能修四念處。
1.法一味
真正見法的人,從始至終講的法都是一樣的,一味的,或是一脈相承,有次第性的。即上語、中語、下語皆善。
2.從佛聞法,得凈信心
①出來修行之前,應得凈信心。
②正信是純凈、純潔,沒有雜染的,只有正見的建立,才會產生正信。只有這種信受,才能確實認識到人世間的苦迫,而產生厭離,繼而產生出修行的堅定決心。
③煩惱多和出離心不強,就是因為沒有凈信心。
為什么會沒有凈信心?是因為還沒有徹底了知在家人的欲樂,對無常還沒有好好地深觀。
有欲無禪,有禪無欲,解脫也一樣,有欲繼續輪回,無欲方能解脫。(在此處,“欲”可做“我執,我見,執著”解,“禪”可做“解脫”解。)
3.怎樣修學?
①聞法之后,如理思維,深刻觀察和了知在家和合欲樂的過咎,產生出厭離之心。
②依法而行,正信非家,出家學道。
“樂居空閑,出家學道,不樂在家,處于非家。欲一向清凈,盡于形壽,純一滿凈,鮮白梵行。我當剃除須發,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
③正其身行,護口四過,正命清凈,習賢圣戒,守諸根門,護心正念。
即習持賢圣戒律,守護好根門,循八正道,最后通往賢圣境地,入賢圣之流。
④斷世貪憂,離貪欲,凈除貪欲。
⑤斷除五蓋惱。
修行必須面對五蓋,五蓋煩惱會至慧力羸弱,所以一定要斷除五蓋惱。
貪欲——→由順心合意而來
嗔恚——→由不順心不合意而來
睡眠——→因心昏沉嗯
掉悔——→因心散亂
疑——→對正法不信
4.學佛的目的
①學佛的目的是斷世貪憂,離貪欲,凈除貪欲 。
②眾生的身心,都是五蘊假合。學佛僅是為了解決身心問題。
③佛陀的覺悟,側重于身心煩惱的出離,而不是他方世界或宇宙世界觀。
④緣起法,是由迷轉悟的指導思想,偏重于人生觀。只有這樣,才能切實解決生命當下的沖動問題,直面當下的輪回事實。
5.世間的愛與佛陀的愛
世間的愛,都是建立在我執我見的基礎之上 的。所以這種愛,最終都是臣服在個人的自我感受之下的,這是有我的,有利益的,有條件的,不究竟的愛。 但世人皆不明就里 ,沉迷陷溺其中而不自知。
而佛陀的愛卻不同,它是一種無我的、無條件的、最究竟的愛,它是超越于世間所有愛之上的慈悲大愛。
824經概要
佛告知眾人與戒相關的三學,并開示眾人,通過習持戒律是可以趨向解脫的。
1.三學
①上戒學
泛指 :一切德行的習慣與規定。
狹義:指學處。 學處 ,就是戒條。
②上威儀學
威儀即形態、行、住、坐臥的行為規范和六根的守護。
③ 上波羅提木叉學(音譯)
意譯:“基本的善”,引申義:“解脫”
別別解脫:指佛陀制定的一條條的戒條,持之就能導向解脫。
2.如何學習戒律及持戒的利益
①如何學習戒律:學者學戒時,直道隨順行,專審勤方便,善自護其心。
②持戒的利益:
a.得初漏盡智,次究竟無知,得無知解脫,知見悉已度,成不動解脫,諸有結滅盡。
b.彼諸根具足,諸根寂靜樂,持此后邊身,摧伏眾魔怨。
3.戒與法的相應
①戒要與法相應, 隨順于八正道而行,是由正見的引領導向下的正語、正業、正命,是法次法向。
②戒與法不相應,就是與正見無關,那就是于解脫無關,這個戒即是戒緊取。
課后作業:
1.觀察在家和合欲樂的過咎。
對居士來說,家就是我執、我見的所在,就是貪嗔癡的所在。住在家就是住在了無明執著染愛之中,住在了貪嗔癡之中。
被五欲之樂所束縛,心系在無明之上,就會六根不凈,五蓋障礙,就有如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盲”,從而煩惱從生,慧力羸弱,離解脫越來越遠,陷溺于輪回無法自拔。
也就是師父所說的,“有欲無禪,有禪無欲,無欲方得解脫,有欲始終輪回”。
2.如何對治五蓋中的睡眠蓋?
睡眠蓋為心昏沉所至,所以對治的方法應該是盡量避免讓心昏沉。
①從自身習慣上來著手
a.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和規律作息;
b.飲食定時知量;
c.適當鍛煉身體。
②從陰氣障礙上來著手
a.多念經;
b.多行善事;
b.多做佛事。
3.戒與法的關系。
①戒是要以法為前提和導向的,是由正見的引領導向下的正語、正業、正命,戒的目的不在持而在于舍離,它是以解脫為最終目標的 。所以,法是目標和方向,戒是方法和道路。
②戒一定要與法相應,與法無關,與解脫無關,脫離正見的戒都是戒禁取。
祈愿師父,大人,各位師兄安好!
清微? 20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