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說實話,在很長時間里,我有點嫌棄自己的名字。
自己的本名“黃姍姍”,相比家里人詩情畫意的名字,疊字聽起來多少有些幼稚。上學時候,老師有次上課還說,等老了的時候,人家再叫你疊字名字,比如姍姍、甜甜、圓圓、健健、靜靜,聽起來多不搭啊。聽了老師的話后,就天天在想,這怎么辦,等成老太太的時候,別人喊起我的名字,實在是太幼稚了,感覺就和笑話似的。
最難說的是,每次別人問你的名字什么意思,自己都說不出個所以然。問家人當初誰給我起的名字、為啥起這個名字,得到的回答一會是這是前院的李爺爺給起的,一會是你爺爺給起的,一會說這名字算了能出國,一會說就覺得這個好聽啊……總之,我也不知道這誰起的,這個名字并沒有多么明確的意義。
漸漸長大了,開始向別人介紹自己名字時候,很多人就會把我名字里的“姍”寫成“珊”,為了能區分兩個字,我常常會說“姍,姍姍來遲的姍姍”,久而久之,“姍姍來遲”成了自己的代名詞,別人問什么意思?我就直接直譯為“很慢”。久而久之,在和別人介紹自己時我嘴上說的是,“你好,我是姍姍,姍姍來遲的姍姍。”而與此同時沒有說出口的則是,“我有時候行動比較慢,可能會有遲到、拖延的情況...”
截止到這一步,我已經為自己的名字賦予了一個新的意義“姍姍=慢、遲到...”常常還會覺得這名字實在是和自己太貼切了!量身打造!
直到一堂課上老師讓大家重新為自己的名字賦予意義,才發現,比起名字更為重要的是如何解讀名字的含義。比如老師解讀他自己的姓,“王”的四筆分別代表了人的四種重要關系:親密關系、親子關系、和他人的關系、和自己的關系。如此解讀不僅讓原本一個普通姓氏有了更豐富的內涵,也可以讓自己時時覺察這四種關系。
看到老師如此解釋,覺得很是好玩,于是也開始為自己的名字賦予意義。
“黃”是家庭給的姓氏,代表著“家是最寶貴的,是黃金寶藏”;
我很喜歡女字旁的“姍”,喜歡這里面女性的柔美,期待“姍”能展現女性的特色和自己希望擁有的品質。所以說,
第一個“姍”代表“優雅活力”,
第二個姍代表“溫柔平和”,
希望這兩方面的魅力多的能夠裝訂成冊,哈哈。
當給自己的名字賦予全新的意義之后,發現原來自己的名字可以這么美,不由得心生歡喜,好像整個人感覺都不一樣了,心里美滋滋的。不過還是不大清楚為什么要這樣做。問了助教之后才恍然大悟。如同老師所說,什么都沒有意義,是我們賦予它們意義。而名字,這個隨時隨地跟隨我們的東西,每當別人呼喚我們,它以及你曾賦予它的意義都會被喚起,進而潛移默化影響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如果你賦予它的意義是正面的,每一次呼喚都是那些美好意義在潛意識及意義層面的喚醒,而如果你賦予它的是負面意義,每次呼喚將會再一次加持這份負能量。所以說,名字,確切的說是你自己賦予它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
或許,你的名字被長輩賦予了他們想給你的意義,而你并不認同,那么就賦予一個你喜歡的正面的意義。可能別人并不了解你賦予的內涵,只有自己心理了解就可以了。重點是,讓別人對你的每一次呼喚,都能增強你內在的正面力量。
你,喜歡你的名字嗎?你賦予了它什么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