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讀楊炯的《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也是初唐的人物,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初唐四杰”。
王勃不用說太有名了,駱賓王在當代的家喻戶曉,大概要拜《武則天》、《大明宮詞》所賜,里面多次提到他的《討武曌檄》,還有他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連幼兒園的孩子都會背,據說是他7歲時寫的。盧照鄰的詩只背過一首《長安古意》,因為太長背得不牢,漸漸都忘了,但其中有一句朗朗上口的“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也算代代相傳的名句。
可見“初唐四杰”的名號名不虛傳。
這首《從軍行》是一首典型的男子漢的詩。
起句“烽火照西京”,來的很突兀、緊張、警醒。狼煙四起、烽火連綿,邊疆告急,京城的天空已經被戰爭的陰云籠罩,讓人想起貝多芬的《命運》“bang~bang~bang~bang~~, bang~bang~bang~bang~~”,那種直逼人心的緊迫感、使命感、危機感和責任感(好像抄自某領導講話 :D)。
詩歌也好,音樂也好,大抵分兩類。一種是迂回婉轉的,看半天(聽半天)才知道他要說什么,一種就是楊炯式的,第一句話就直入人心,讓人直面現實。這就是好詩(好曲)的動人之處。
緊接著頷聯描寫軍事部署。“牙璋”是皇帝調兵的兵符,凹凸兩塊,發令后,君臣各拿一塊,“鳳闕”代指皇宮,“鐵騎”指我方的軍隊、“龍城”指敵人的城堡。了了十個字,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空間的挪移與時間的輾轉——君王出師的命令、將領的運籌帷幄、軍隊的決勝千里,是何等豐富,又是何等簡略。
頸聯描寫戰斗的殘酷場面。大雪彌漫,遮蔽了天日,暗淡了軍旗,風聲、鼓聲、吶喊聲、廝殺聲、呼嘯聲、哀嚎聲交織在一起,讓人聯想到三軍將士保家衛國的的決心、勇敢和豪邁。凋,凋敝,黯然失色。旗畫,軍旗上的圖畫。
最后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作者渴望投筆從戎的壯志豪情,與第一句中的“心中自不平”遙相呼應。
這首詩的感人之處就是直抒胸臆,所以我說它是典型的男子漢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