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東坡兄弟二十歲左右,已經準備好去趕考之時,婚姻問題來臨了。
他們若是未婚進京,并且考中,必然有人托人向他們提親。那時候科舉考試舉行的季節,也是婚姻大事進行的活躍的季節,京都中許多富商都等待考試出榜,向新得功名的未婚舉子提親。
蘇家還是希望兒子娶個本地姑娘,知根知底。于是蘇東坡十八歲時娶了十五歲的王弗小姐,次年十六歲的弟弟子由也娶妻成婚。
之后父子三人啟程赴京。他們先到成都拜謁大觀張方平,后來張方平對蘇東坡如同嚴父。
父親蘇洵如今47歲,仍打算謀求一官半職。自上次落第后,他一直苦讀不懈,而且寫出了一部巨著。這讓張方平對他十分器重,并給歐陽修寫了一封推薦信。
1056年5月,三蘇到達京城,寄宿于僧廟,等待秋季的初季。來自蘇東坡老家的考生有45人,后有十三人考中,其中便包括蘇軾父子三人。他們又開始等待明年春天的殿試。
在等待期間,父子三人在城內游覽,參加社交活動,與社會知名人士結交。其間,歐陽修熱情接待了蘇洵,并把他介紹給了一些高官顯貴。
春季殿試中,歐陽修任主試官,蘇氏兄弟都以優等得中。蘇東坡的文章,后來歐陽修傳給同輩觀看,激賞數日。
在判卷過程中發生了一個誤會,歐陽修以為如此好文必是他朋友曾鞏寫的,為了避嫌,他把本來的為第一名的文章改為第二。
此時蘇東坡才二十歲,成為進士聞名天下。
其實蘇東坡在試卷中引用歷史事件時,曾杜撰了幾句對話,判官閱卷時發現異樣,但恐怕別人說自己學問淺,所以沒敢公然提出查問。
考試過后,判官問蘇東坡那幾句對話出自何書,蘇東坡承認說是自己杜撰,并解釋說,古代圣賢肯定會有那樣的言論。
當時天下學子最崇拜歐陽修,希望得到他的評價。歐陽修對自己的兒子曾經說過:“三十年后無人再談論老夫。”果然,后來大家都在談論蘇東坡,可見蘇東坡的才華在當時多么出色。
蘇東坡的仕途正要開始,母親病故,依規矩蘇家三個男人要急忙返家,東坡和子由(蘇轍)還要守喪兩年三個月,可惜母親死時沒有聽到京都的喜訊,家里只有兩個兒媳,生活潦倒不堪。
守喪的這段時間是蘇東坡青年時期最快樂的日子,兄弟二人和年輕的妻子住在一起。常到岳父家中與表兄弟游歷,也是此時蘇東坡認識了后來的第二個妻子。
居喪期滿之后,父子三人與兩個兒媳啟程入京。東坡妻子的地位與年齡較高,屬于實際聰明能干型,子由妻子與他相處極為容易,大家庭和睦相處,此時蘇東坡的小兒子已經出生,是蘇家的長孫。
他們一行人由水路進京,一路上盡享三峽之美之險。兄弟二人一路留詩上百首,命名為《南行集》。
當年2月抵達京城,他們買了一棟房子,附有花園,適于詩人雅士居住,兄弟二人又通過考試,由歐陽修推薦,皇帝頗為看重,曾說:“我已經給后代選了兩個宰相。”父親蘇洵也被安排了官職。自此蘇軾父子的文名日盛,以文壇奇才揚名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