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過幾部韓國電影,《建筑學概論》、《八月照相館》、《觸不到的戀人》、《外出》等等,都是愛情片,畫面唯美,情節動人。最近被“忽悠”又看了幾部,“復仇三部曲”、《殺人回憶》等,全是暴力片,血腥恐怖,節奏緊張。不免心下揣測,難不成棒子國的導演,風格這么兩極分化。要不極度浪漫,漫天飄雪花,要不就極度殘暴,到處噴番茄醬。雖說浪漫和暴力都屬于電影美學范疇,可總這樣對心臟的承受能力還是有考驗的。
所幸我沒有就此止步。很多事情都告誡我,沒有非黑即白,沒有絕對的兩極分化。果然,韓國還有一種類型的電影,即主角沒臺詞型。
別以為我在開玩笑。例如導演金基德的幾部作品。
此位大神級人物,我才剛剛接觸。先看《圣殤》。這個在兩極分化觀點中,屬于暴力復仇型,雖然番茄醬并不多。
接著看《空房間》。期間也沒感覺有異樣,直到影片即將結束,女主角說“我愛你”時才猛然發覺,整部片子,男女主角之間竟然沒說過話!男主角至始至終不發一言。看完腦子里全是他嘴角上揚微笑的樣子。即使是遭遇不公被毆打,也依然不予辯解。女主角整部片子好像也就最后說了那三個字。
主角沒臺詞是幾個意思啊?赤裸裸地炫耀演技啊!故事情節的推動,全靠男女主角的眼神和表情,或微笑,或憤怒,或疑惑,或釋懷,一顰一笑全是戲。看過好久,還覺得男女主角的安靜是真情,心靈相通,不說話也沒什么。反而是那些說話的人,倒真是聒噪的旁人。內心沒有安寧,只好用無聊的語言來安放自己,獲得存在感。
然后是影片《弓》。恕我無知,我就認為這是一部神劇。男女主角還是不用說話,還是微笑貫穿始終。這部片子的微笑屬于女主角。那笑容,有的人說淫蕩極了,可以勾去所有見過她的男人的魂魄。我卻覺得,那是十六歲女孩兒最純真不過的笑容,坦坦蕩蕩,清澈迷人。
說這部影片太神,因為除了女孩的微笑,還有天籟的音樂。該片配樂由韓國傳統樂器奚琴演奏。多段音樂代表了片中主人公不同情境下心理感受,比語言更直入內心。對比一下《海上鋼琴師》,有的演奏段落就顯得炫技成分居多了。
(奚琴最早產生于中國。別再說棒子把咱的文化搶注非遺什么了。依我看,是我們老祖宗遺產太多,后世子孫們不知珍惜,可能也珍惜不過來。面對存在了幾百上千年的好東西,只視為尋常。而在棒子國,地狹人少,有點文化遺產還是我們傳過去的,一旦扎下了根,能不寶貝似的摟在懷里不撒手嗎?)
那音樂蕩漾在廣闊的海面,飄揚在遼闊的天際。縈繞在耳邊,傳遞出情緒。那張弓,撐滿是武器,是對抗。放下是樂器,是傾訴。為了好音樂,這部片子就值得一看再看。
《春去秋來又一春》有臺詞,但仍然很少。在充滿禪意的世界里,一切都點到為止。花開了,蟬鳴了,葉黃了,河凍了。孩子長大了,成熟了,老了,死了。人在世間,時間輪回。墻虛著,水流著,門掩著,唯有巖石沉重無比。卻并非只有沉重是輪回的意義。
這幾部電影主角臺詞都很少,甚至沒有。但并不沉悶。節奏緊湊流暢,劇情推進張弛有度。如果此時馬上去看伍迪·艾倫,就會發覺他的話有趣之余,又顯得語速太快,密度太大。對經典的“愛在三部曲”也會沒那么多愛了。演員要背的臺詞太多。
而且,韓國電影怎么和韓劇不太一樣。韓劇劇情拖沓冗長是有名的了。經常有段子說,追韓劇最省心,出幾天差回來劇情也還連得上。不禁長嘆,都是棒子,這差別咋就這么大呢?
話說回來,國內電影有殺人懸疑的,有青春浪漫的,可是沒臺詞的咋拍?不說話,還面癱,我們單純的高顏值該怎么辦啊?
看我這心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