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碎片化閱讀的定義是“以手機、網絡等為電子終端為主要載體的閱讀模式”的話,那我這種以紙質書閱讀為主的人應該慶幸自己好像沒有陷入其陷阱,因為我既很少看各種新聞客戶端,也甚少閱讀公眾號文章。
但是,別高興太早,沒有碎片化閱讀,不代表自己的紙質化閱讀就十分高效。學習了這么多年,我仍然沒有走出碎片化輸入的泥淖,更被說整體式輸出了。
到底如何將碎片化輸入轉換成整體式閱讀和輸出?這里有五個步驟。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堪稱頂層設計——建立個人知識體系。
我們的輸入之所以凌亂散落不成體系,就是因為缺少了這最重要的一環。它就像建造高樓大廈的鋼筋混泥土,只有先樹立起了骨架,才有可能在上面添磚加瓦鑄成高樓大廈。
但到底如何構建自己的個人知識體系呢?這是一個龐大的命題,首先必須認識自己。只有對自己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剝絲抽繭地分析。
可以從四個方面來進行梳理:
1. 素質
這又包括價值觀、性格、智商、習慣等等。這些是人之所以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決定人與人之間巨大差距的底層密碼。
2. 能力
包括結構化思考力、溝通表達能力、知識整合能力、觀察能力、團隊領導力等,這些都可以通過后天的刻意練習來習得。
3. 知識
包括專業知識、行業知識、產品知識等,這些都是在學校、工作中學習的主要內容。
4. 技能
例如項目管理技能、office技能等,這些是最容易掌握的內容,也是很多人認為最需要學習的東西,其實它們是最表層的。
一旦構建出自己的知識體系,接下來就是非常具體的步驟了,好比畫一棵大樹,枝干部分已經完成,接下來就是添枝加葉。
第一步:刷材料。即利用碎片化時間去廣泛閱讀各種有用素材;
第二步:收集。利用有道云、印象筆記的工具,將能夠納入個人知識框架的材料保存下來;
第三步:分類整理。將這些材料,利用標簽等,按照框架屬性,進行分類整理;
第四步:重新整合。這是最重要的一步,需要結合自己的見識、邏輯、思維模式、實際經驗等,用自己的語言將這些知識組合起來,再重新輸出,這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只有完成這一步,所學的知識才內化為自己的真正知識。
后面的四步,都建立在頂層設計上,如果沒有頂層設計的知識框架,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碎片而已。所以,這一課最終要的所得,就是學著去設計自己的個人知識體系,最后通過寫作輸出,形成一個完美閉環。
最后想說的是,碎片化閱讀不是洪水猛獸,沒有必要對它冷嘲熱諷、大加抨擊,畢竟,這個社會還有許多根本不閱讀的人;能夠堅持碎片化閱讀,起碼說明時間管理應用得不錯,也說明我們有著一顆積極向上、渴求進步改變的心;只要配上正確的方法論,遲早會奔跑起來,飛速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