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區小學骨干教師高層論壇活動,上午安排兩位市學科帶頭人上研究課,下午舉行論談交流。
一堂語文課,課題是《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堂數學課,內容是“折線統計圖”,都在四年級中進行。總體感覺,兩堂課的執教者的專業基礎扎實,教學能力較強,能夠合理處理教學問題,努力調動教學氣氛,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教學目標到教學過程,從教學方法到教學效果,幾乎沒有什么重要失誤。條理清楚,情緒飽滿,反映出良好的教學素養。從她們下午的主發言情況看,基本印證了她們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新課程以來,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化,迫切需要解決課堂上存在的一些傳統問題,在遵循學科教學規律的前提下,重構教學關系和實踐范式,還課堂以生態面貌,使教學走向生活。因此,評比一堂課的好壞,就特別需要從學生的角度來分析和衡量學習的意義,促進課堂學習的生命力。為了使以下筆墨更加集中一些,我僅對語文課的情況談一些個人的看法。
首先,課堂教學要喚醒學生積極的學習期待。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應該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渴望,是學生自覺自愿的事情。但是,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動力存在著不同的差異,如何讓學生人人享受學習的陽光,形成教學之間的精神默契,就迫切需要進行合理和有效的教學設計。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李老師在執教《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文時特別安排了一個導引片段,讓學生瞻仰宋慶齡照片上的神采。一方面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激發學生對宋慶齡的敬仰之情;一方面導入課文的學習,明確文本學習的教學目標。但是由于學生缺乏深刻的生活閱歷和審美能力,好幾位學生只是在“憂愁、嚴肅、沒有笑容”等方面徘徊,教師依然不急不躁地繼續詢問,終于有一位學生說出了“安詳,好像有慈母般的愛”的話,教師也終于抓住了稱贊的機會“這是非常好的一種感覺”(真正的非常好的感覺),于是揭示出美國記者安娜贊美宋慶齡的一句話“她是我知道的世界上最溫柔、最高雅的女性”,便導入了課文的學習。
一般說來,上課伊始的導引部分是創設教學情境和揭示教學目標的一個環節,便于通過這個環節來拉近學生的距離,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李老師的初衷估計也是這樣想的,但是效果并不令人滿意。我們可以不論教師的主觀意識是什么,但是我們可以從現象上分析,如果我們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識基礎,就應該估計到有這樣一種情況的產生;于是,我從一個旁觀者的感覺中覺得,如果改變思路,直接揭示安娜的一句話,以此來引發學生對“她是誰”的期待,然后再出示畫像并導入課文,或許效果會更好一些。甚至,這個畫像和這句話在結束教學的時候再出現,也是一種篇末點題的良策。
教學過程中,如何充分借助教材內容來設計教學問題,是幫助學生深入學習的一個基礎。李老師在和學生一起研讀課文的時候設計了一組比較成功的教學問題,既抓住了語文學習的本質特征,又讓學生沉浸到了文本之中。比如,速讀第4、5節,看到了兩棵什么樣的樟樹;默讀第5節,說說樟樹的可貴之處在哪里。然后圍繞問題讓學生興致勃勃地讀課文,熱情高漲地答問題。其間教師采用追問的方式將文本的語言和學生的閱讀體會緊密聯系在一起,比如“哪里感受到樟樹的蓬蓬勃勃的氣息”、“‘稠密的樹葉’是什么樣子的”等等。課堂上,教師親切自然、質樸溫和的姿態讓日常會話的氣息流動了起來,學生們在放松的氛圍里自然地表達,一種人性的光芒始終給人以溫暖。
其次,課堂教學要啟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思維。課堂上要引導學生積極地開展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就要變革學習的方式,一方面搭建知識與生活的橋梁,一方面展開積極與互動的對話。語文教學,尤其需要讓學生從文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用生活的經歷來體驗文本的生活。李老師的課,敢于運用理解和遷移的方法來設置比較開放的問題,讓學生邊讀邊想,邊想邊說,特別在解決“為什么認為這是最可貴的地方”的問題之后,針對宋慶齡“舍不得離開故居”來分析“宋慶齡是一個怎樣的人”,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她慈愛,有的說她熱愛樹木,有的說她熱愛大自然。在學生心目中,一個人“舍不得”離開故居,肯定與她的心靈世界有著必然的聯系,從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嘴里能夠說出這樣的話來,能夠體會到這一點,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們常常要求語文教學以學生的生活體驗為基礎,讓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讀出自己和讀省自己,那么,李老師設計的這一個教學環節就是這樣抓住了真實的環境來催發學生深刻的感悟力,是在學生感受的基礎上引導著學生向前走。這樣的感覺于學生的體驗而言可能并不是很深刻,也可能沒有完全達到教學的境界,但是,只要是一種正確的方向,就是一種成功的開始。
成功的課堂教學,往往將問題轉化為話題,引發學生積極的思考反應和相互討論。一個人的思維深度,決定著一個人智慧的高度。要使課堂教學有意義,就要在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提高能力,獲得體驗的同時提高認識,這才是有張力的課堂。當學生們在討論宋慶齡是怎樣的一個人的時候,學生們的表現是成功的,教學設計的意圖也是有意義的,可惜的是,教師在這個時候急于亮出“這是一種生活情趣”的“師道尊嚴”式的觀點,潛意識里還是牽著學生的鼻子往自己這邊拉。如果放開一點,繼續讓學生相互探討是如何熱愛樹木和如何熱愛大自然,學生自然會聯想到樹與人的關系,自然也會在文字之中去品味文字背后的內涵。也許,這個時候再出示宋慶齡的生平事跡,會更能引發學生的共鳴。
第三,課堂教學要激發學生積極的學習個性。因材施教必須尊重兩個前提,一是人人享有學習的尊嚴和自由,一是人人存在學習的稟賦和差異。實施個性教學,是課堂教學必須追求的一種境界。課堂上,是應該能夠產生學習的思想的。成敗的關鍵是,“心靈深處直對心靈深處才能產生共鳴”(帕克·帕爾默)。語文教學,一方面要以語文的方式讓學生認識文本的原生價值,一方面要以原生價值為基礎獲得語文教學的延伸價值。李老師為了讓學生找到宋慶齡與樟樹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閱讀宋慶齡的生平事跡,設置了一個具有相當份量的問題,讓學生在宋慶齡的故事之中尋找哪些地方象樟樹一樣。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有說象樟樹一樣蓬蓬勃勃,有說她的精神象樟樹一樣,有說那個年代怎么怎么黑暗可是她的香氣象樟樹一樣,有說有她在一天國民黨就怕一天,還有說她的一身正氣象樟樹的香氣一樣能把敵人趕跑。這些理解,雖說比較幼稚,但是中心是不變的,也似乎初步體會到了人與樹之間的關系。到底要不要完全進行嫁接聯系呢,文中并沒有這樣明顯的象征性文句,只是說,宋慶齡舍不得離開,文末又說許多人來到這里都喜歡在兩棵樹下攝影留念。李老師便以“人若樹,樹亦如人。人與樟樹共同經歷了風風雨雨,不再是普普通通的樟樹,而是宋慶齡形象的象征”的一段話予以提升。最后在結束課文教學的時候介紹了“宋慶齡樟樹獎”進一步深化了文本的主旨,留給學生更加深刻的印象。那么,這個教學環節是否值得回味呢?一是要看有沒有把問題回到文本的語言之中,二是要看有沒有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產生共鳴。畢竟,宋慶齡的年代和她的事跡與學生的現實和認識有著相當遙遠的距離,單憑一些故事是無法讓學生產生完全體認的,這個時候,是放棄,還是堅持,是適可而止,還是追根究底,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李老師在自己講演中特別強調“語文課堂要找尋深度學習的景致”,既然如此,就要看怎么幫扶學生,不再停留在文本的一般理解上,于是便出現了上述的教學內容。我以為,這樣的處理是有效的,也是有道理的。
然而,教學中有兩處填空練習就沒有認真處理好。一處是為了渲染樟樹的“四季常青”,安排了“夏天,____,樟樹____;冬天,____,樟樹____”的練習;一處是為了強調樟樹的香氣永久保持,安排了“當﹙ ? ﹚的時候,它散發著香氣;當﹙ ?﹚的時候,它的香氣不變;當﹙ ?﹚的時候,它的香氣仍然不變”的練習。學生們都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填空,但是,前一處的“樟樹”之后的內容一般只能重復,老師也沒有提供更好的范例,便轉入了文本“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它們總是那么蓬蓬勃勃” 上;后一處在學生說完之后教師很快地說了自己的內容,連我都來不及記下來。可見,課堂之上這樣的處理就有走過場的嫌疑,沒有借此機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加強對語言的錘煉,顯得不徹底和不重視。本來是一個很好的教學設計,因為比較倉促而淡薄了它的功效。
積極的個性教學,不僅讓學生人人有進步,而且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進步;不僅給學生思考的機會,而且給學生產生問題的時間。李老師在不斷追求深度學習對生命成長的意義,而且已經邁出了堅實而可喜的腳步,期待著她和她的團隊堅持下去,相信,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