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裡鞦韆墻外道。墻外行人,墻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這首《蝶戀花》是蘇軾在貶惠州時候所寫。當初是與他的侍妾朝云在家中閑坐時候,看窗外落葉蕭蕭,景色凄迷,蘇軾一邊飲酒,一邊則念出這首《蝶戀花》,而朝云則彈琴隨合唱出。流放于惠州,蘇軾心中未免有種憂憤與無奈,借酒消愁卻更愁,心中的理想抱負難以施展,唯有寫下這首《蝶戀花》來抒發,還好旁邊有朝云的陪伴,才使得蘇軾身邊有了慰藉。
如果從蘇軾的詩詞文章來看,他是屬于豪放派的,但是這首《蝶戀花》卻一改其豪放的品質,轉而為清新婉約的一面,著實令人驚奇。
初讀這首《蝶戀花》的時候,有一種“張飛畫美人圖”的感覺,就是一代大文豪蘇軾,寫的詩詞文章皆是以猶如“大江東去”、“左牽黃右擎蒼”那樣豪邁為主,突然一首“枝上柳綿吹又少”的婉約風出現,未免有擅長書寫草書的行家寫出娟秀小楷的感覺,詫異后驚奇無比。
這首詞以借惜春傷情,抒寫詩人在仕途上的失意心境。上片惜春,下片抒寫詩人的感傷。面對殘紅退盡,春意闌珊的景色,詩人惋惜韶光流逝,感慨宦海沉浮,把自己的感情注到詞中。藝術構思新穎,使尋常景物含有深意,別有一種耐人尋味的情韻。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墻里、墻外、佳人、行人一個無情,一個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憂憤之情,也蘊含了他充滿矛盾的人生悖論的思索。
相傳蘇軾寫完這首詞,朝云歌此詞的時候。每每唱到“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時候,朝云歌喉將囀,卻已淚滿衣襟。這里正是蘇東坡感觸最深的地方,一種人生不再、美景難長的景象。當朝云去世后,蘇軾給朝云的題詞正是一種知己之聲:不合時宜,惟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