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周五,小胡老師執教五年級的古詩課《楓橋夜泊》,小姑娘的課上得非常流暢,孩子們的表現也很出彩,為課堂增添了不少的亮色。這位小胡老師個人綜合素養高,又特別有靈氣,一點就通,所以今天她來找我評課的時候,我提高了對她的要求,從三個方面對她的課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 ? ? 第一個建議:運用吟誦,不止于吟誦
? ? ? 開課不久,小胡老師在學生自由朗讀并且指名兩三個學生朗讀了詩歌以后,自己吟誦了詩歌,然后引導學生發現自己與學生朗讀的不同,從而引出吟誦的規則——“平長仄短”,接著就是出示帶有吟誦符號的詩歌讓學生練習,老師又帶著吟誦,輔以手勢吟誦等等,用這些方法反復吟誦詩歌,最后齊聲吟誦了一遍,再進入下一環節。
? ? ? 說實話,對這個設計,我不太能理解老師的意圖,如果只為熟讀詩歌,其實不必采用吟誦的方式,但是如果是想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美,似乎又不夠,因此我給小胡老師提出了改進建議。
? ? ? 我的建議是:在學生初步朗讀詩歌以后,播放名家的吟誦視頻,讓學生初步感知這首詩的韻律美,接著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從吟誦的節奏上去體會它與我們平時的朗讀的不同,由此引出“平長仄短”的吟誦規則,這時才用符號、手勢輔助吟誦。因為有了前面的名家吟誦為基礎,學生不僅能感受到詩歌的韻律美,而且一定會對吟誦懷有比較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時候的吟誦學習就處于一種“不憤不啟”的狀態,既順其自然又水到渠成。最后,在整首詩歌學完以后,學生充分感悟到詩人的“愁”緒的情況下,再次播放名家吟誦視頻,通過聽、學、吟讓學生自己化身為詩人,通過吟誦充分表達詩人的情感,從而體會古人是如何用吟誦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同時領悟到詩歌表達的情感美。這樣一處理,吟誦不再僅僅是吟誦,而是承載了詩歌的節奏美與情感美的一種體驗,是一種承載了古詩文韻味的學習方式。
? ? ? 第二個建議:想象畫面,不止于畫面
? ? ? 為了引導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愁”,小胡老師設計了讓學生圈出詩中景物,并且談談對這些景物的感受。學生的表現非常精彩,他們能從這些景物中感受到詩人的孤獨、孤寂和不得志。但是說實話,這個設計并不出彩,也沒有太多的新意,很多老師也都是這樣做的,我卻感覺到還是缺少了整體性以及畫面的動感與連續性。
? ? ? 我以為,這首詩的字面意思非常淺顯易懂,景物也非常豐富,有動有靜,有聲有色,詩人調動了多種感官寫出了自己的所見所聞與所想,所以,應該充分利用這些景物想象詩人當天晚上的活動與心理。我的建議是,在學生反復朗讀或者說反復吟誦詩歌以后,引導學生想象: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詩人在哪里?他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請你通過朗讀詩歌,想象當時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這樣,讓學生把詩中的一個個景物串成一幅幅畫面,然后把這些畫面描繪出來,不僅畫面動起來了,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還能幫助他們理解詩意,同時通過還原當時的畫面,去感悟詩人的心情。最后還可以通過老師自己對畫面的描繪,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把畫面在學生的頭腦中定格,加深他們的印象。
? ? ? 第三個建議:鋪排意象,讓意象生情
? ? ? 這首詩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勾畫了很多景物,而這所有的景物都給人清幽凄寒之感,景物的鋪排與詩人的心境高度交融,寫盡了一個“愁”字。而且這所有的景物在我們的文化之中都能找到其意象:月是思鄉之月,烏啼是“啄啄淚瀾瀾”之啼,霜即寒冷,秋楓落葉,漁火孤寂,寺名“寒山”,鐘聲夜半,這一切無不在表達著一種孤寂清冷,與詩人這羈旅客子的心情情景交融。
? ? ?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