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學習Coursera公開課程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cience 的筆記,課程的鏈接在這里https://www.coursera.org/learn/communication/outline
傳播:傳輸信息的活動(Communication is each act of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廣義信息包括 思想、想法和情緒。交流的手段有語言、肢體語言、符號和象征等,有時我們利用媒介來傳遞信息。媒介是交流的渠道,電視、網絡、電臺、手機等都是用來擴大交流的技術媒介(Technical media)。
Pyramid of communication
概念
概念是一組表達想法的詞匯,對不同詞匯,不同的人給予不同的意思,我們只能采納多數人的意見,即便如此,概念也會隨著時間、情景而變遷。當我們討論媒體時,大多數將說話、觸摸排除在外,在他們概念里媒體只包括技術媒介(即電視、電臺、網絡等)。當有人說道文本(text)時,大多數人認為就是一段用文字組成的信息,但在交流科學家眼里,任何片段的信息都可以被稱為文本,比如電影、歌、繪畫等。
理論
簡單來說,理論是現實的全狀態,試圖解釋或預測現象之間的關系。例如重力定理能預測我們扔一支筆,筆將掉在地上。
從理論獲取特殊的預測結果,我們稱之為假說。
如圖所示,左邊是可能的原因(扔一支筆即自變量),右邊是效果(筆落地即因變量),重力定律預測了原因產生的效果。
我們通過測試和研究來提升理論,可以自己收集數據(primary research),或者研究他人數據(secondary research)。我們有多種途徑來獲取數據,1)觀察 2)實驗 3)調研 4)訪談 5)內容分析。
基本傳播理論
傳播類似于線型流程
發起者-->產生信息-->接收者接受
Lasswell在1948年提出更具體的模型,以最終效果衡量傳播過程
誰發起-->什么內容-->什么渠道-->誰接收-->效果如何,如下圖所示
在整個過程中,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傳播的效果,評價傳播成功與否取決于是否達成了預計的效果。<strong>即信息被準確地傳達,也被準確的翻譯理解。</strong>
考慮到傳播過程中的噪音,香濃和韋弗提出了Shannon$Weaver模型,如圖所示
噪音是破壞信息被正確傳播的任何形式:<em>Everything that can cause a disruption in the flow of transmission。</em> 它在每個階段都有體現,可以是火車轟鳴的聲音、讓人分神的事情、或者媒介的故障。
小結:
- 將信息交流視為線性流程
- 交流是否有預期效果
接受、符號和意義
60年代有人開始批判線性面向效果的交流理論,他們認為人們給予信息不同的含義,而不是預先設計好的,這些人轉而關注交流的接受方,關注他們如何用自己的工具(背景、經驗、知識、情感等)賦予信息意義。在這個理論內,沒有錯誤的結果,沒有錯的交流,每個人對信息都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讀。
科學家們已經對信息的多義性(polysemy)有了很長時間的研究,即不同的人賦予同樣的信息不同的含義。根據這些科學家,交流的每一步驟依賴于一個交流體系,不然我們就無法相互理解,研究這些系統的學科被稱為符號學(Semiology),即所謂的研究符號和意義的學科。
符號是任何能夠產生交流的事物,詞語、手勢、圖片、音律、象形文字等。
給予這些符號意義的過程稱為意義化。
從符號學角度來看,交流不是線性過程,而是意義的交換,發送者將意義放入信息中,接收者從信息中解讀意義。在符號學影響下,交流學1)更多開始關注信息的接收部分,2)意識到交流確實會帶來多個有效結果。
Jacobson在1960年提出新的模型,采用了香濃-韋弗模型經典元素,一個發送者用一個頻道向接收者發送一條信息,他增加了符號學中的理念,每個信息都與信息之外的一些事情關聯,他稱之為場景,我們采用的具體形式,比如文字,被稱為編碼。如圖所示:
當所有元素到位才會產生好的交流,每個交流的行為都有一個支配的功能,該功能與模型中某個元素相關。
- 當信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交流發送者的情感和態度時,該功能稱為情感功能。
- 第二個功能是意動(影響)功能,影響接收者去做特定的事情(汽車廣告)。
- 描述/指示功能與情景相關,當信息主要描述一種狀態(新聞報道)。
- 有時候交流主要目的是為了保持聯絡(每周和朋友喝咖啡),與頻道相關,被稱為交際功能。
- 詩性功能意味著信息是它本身的結尾(繪畫是為了畫出偉大的藝術作品)
- 最后的元語言功能,我們運用交流去解釋代碼(比如一本字典)
通過關注信息的意思、符號、意義化和信息的主要功能,jacobson提供了與傳播理論完全不同的視角。
小結:
Jacobson基于符號學角度,提出信息傳播是非線性過程,從信息的意思入手,提出了新的理論,在發送者、信息、接收者、頻道之外加入了情景和編碼等元素。
每個交流行為都有一個主要功能,該功能與模型中的元素相對應。
- 情感功能與發送者相對應
- 意動或者影響功能與接收者相對應
- 描述功能與情景相對應
- 詩性功能與信息本身相對應
- 交際功能與頻道相對應
- 元語言功能與編碼相對應
文化角度
從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和人類學的角度關注交際,我們如何給予周圍環境意義,如何構建我們的社交圈子,以及如何圈子變遷。將交際視為分享并加強想法,從而創造并適應我們的文化。將人們視為社交動物,會有社交圈子的動態變遷。
Newcomb 1953年提出的模型,交際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持社會系統的平衡、和諧或守恒,因此提出了人們共同分享的社交環境,如圖所示:
人類A、B和共有的社交環境X相互關聯在同一社交系統中。
舉例,A和B是同事關系,X就是工作環境,當A辭職了,A和B一個月還見一次面,X變成了朋友環境,如果A升職為B的老板,就變為上下級關系了。
小結:
交際讓我們彼此相處,讓生活有了意義,使我們成為了社交動物,因此社區的穩定和健康至關重要,沒有了交際,我們無法覺得自己是社會、社區或小圈子的一部分。
在Newcomb模型中社交環境影響人和人之間的社交方式和內容,這是從外在環境對人的影響的角度來看待交際
社交構建:人們通過不斷的交流價值、態度和想法來構建文化和社交現實。
三種方法
- 線性傳播理論,關注效果
- 第二種方法視交際為意義的產出和交換,關注于用符號構建信息,從信息中提取意義,信息的翻譯/解碼會導致不同但有效的結果。
- 第三種方法關注我們如何利用交際來構建社會現實,它檢查我們與他人聯系的多種方法,比如不斷的分享想法、價值,因此構建、強化了我們的身份。該觀點將交際視為每個社區、圈子或文化的粘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