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有人不是問我讀書習慣怎么養成就是找我推薦書,一開始我還會很認真的做解答,并去詢問其喜歡什么類型,畢竟讀書也是希望有同好,才更有樂趣。可是問的多了答得多了,我就發覺問的人和答的人都有誤區。
首先,讀書喜好一定會受性格影響,彼此性格不一樣;也一定會與愛好和經歷有關,千人千面,差異從無幾到很大都有可能,所以怎么能隨便就開口向人要書單呢。而答的人當然也是不能亂推薦的。
其次,很多人都會迷信21天習慣養成,覺得我只要堅持了21天,就能養成某種習慣。其實不然的比如我練書法,如果我堅持練,練到21天,我的筆畫已經很順手,趨向流暢,但你覺得我就會養成習慣了嗎。其實不然的,這21天里我必須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改變,也必須在21天后能感受到自己寫的字帶來的美,我才會有動力繼續寫下去,方能漸漸成為習慣。
讀書也一樣,你堅持了21天看書,如果你看的書不是你喜歡的類型,你在讀書過程中享受不到閱讀帶來的快樂和美感,那我們就是再堅持和無數個21天,閱讀的習慣也是無法養成的。
那么養成習慣需要做些什么?
首先,你要知道你能看得進是什么書。我過去仗著自己讀過不少經典,對雞湯類的暢銷書不是特別認同。但是后來我發現,經典并非一開始就適合任何人,雞湯類的書也不全是毒。所以關鍵是要看讀的人讀的進哪些?如果你現在一看到大部頭就頭大,那么你就開始去閱讀一些淺顯的書,比如作家葉萱的書。她雖然也是青春作家,但是她本身是個非常上進又嚴謹的人,所以她寫的東西淺顯但很有看頭;
讀書,一定是和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過程。
其二,不要長久的沉溺于你喜歡的書單類型中,一定要嘗試著去看自己不了解的類型的書。有些人會鐘愛文學很多,因為相較于其他,文學類的算是最容易讀的了。建議要多嘗試不同的,比如社科,經管,政治哲史等。同樣的這些書,也可以先找通俗易懂的看,往后了還想再了解再讀經典。
有人說看這些書就是看不進,沒關系的,你可以今天看兩個字,明天看四個字,后天看一行,大后天看一頁,這樣循序漸進。文字都是相通的,再枯燥的文字,你只要開始了,進入了文章中地氣場,趣味就會越來越強,你也會在這一過程中慢慢讀懂了很多書。
其三,學會做筆記,寫書評。不求寫的多好,但是你要嘗試寫出來。這世界上任何東西,當你嘗試用你的語言表達出來,你就相當于擁有了它了。所以一定要嘗試做筆記寫書評。沒時間,可以,那就寫一段;寫不出來,沒關系,摘抄也算的。總之,我們動起筆來。
最后,在以上過程中慢慢整理出自己的閱讀習慣來。比如我自己每個月:
1會至少看一本雜志。雜志和報紙一樣,是讓你了解最近世界發生了什么,讓你知道最近人類在討論什么。讓你清楚當前人們得關注點和焦點。我一般會看《三聯生活》雜志,它的資訊向來角度廣寬,話題廣,很多社會,生活,政治,經濟的話題都可以知道大家的想法。偶爾也會翻翻《讀者》之類的,讀它更像是情懷,畢竟它曾經是我們少的可憐閱讀素材之一,承載了太多得青春和文字夢想。
還會翻一本自己行業內的雜志,專業就是生產力。
2.會看一兩本小說,有新銳的小說,也有經典的,讀小說一是快,可以爭取在有限的時間里讀更多的書,二是可以非常多角度的去知會很多你在生活中不曾遇到得角色,境遇,性格,生活,感覺非常有意思。陷在小說里永遠是讀書人最痛快的事之一。9月在讀《少女小漁》、《英子的故事》
今年還迷上曹文軒的書,寫的特別美。預計1月份左右就系統看他的書。
3.會讀一兩本散文或者雜文。簡媜,黎戈,陳丹燕,錢紅麗等都是我喜歡的作家,每逢出新書必要買,但是散文不會一下子看完,時不時翻翻,感覺特別好。
讀小說和散文,童話,我覺得很大程度上讓我保持了浪漫與天真的情懷,心底時有柔軟,看待事物總愿看到美感的一面。
4.會讀一本社科類或歷史類,或經管的書。我覺得這些年我的成長主要在讀這些書中獲得。這些都是知識性非常強的書籍,需要靜心看,認真看。在這類書籍中,我積累了大量,不同方面得知識,這些知識不同層次的在我的思維鍛煉,思考方式等方面有很大的幫助。
最重要的是我覺得通過讀這些硬性的,理性的書可以很好的褪去我身上過于浪漫和天真的個性,很好的彌補了我思維邏輯不足的一面,讓我不再容易沉溺于文學情緒中,在工作,人際,生活當中更加的理性而從容。
5.會看一些類似工具的書,比如我正在練書法,也會在寫字不順時翻一些書法的書籍。一邊解答學習困惑,一面是求得新知,非常快樂的一件事。
還偶爾會有一些其他書,電影,紀錄片,都在與我書本中的知識相輔相成,漸漸地,我就覺得,不讀書也不行,因為,我好像永遠需要來自讀書帶來的快樂,因為它恒久而持續。
你試試,或許這個快樂你也喜歡。